凯蒂·哈德森 (专辑)

凯蒂·哈德森》(英語:)是美国歌手凯蒂·哈德森(后来采用凯蒂·佩里作为艺名)的第一張录音室专辑。专辑于2001年2月8日由红山唱片发行。歌曲将基督教音乐和当代基督教音乐元素与青少年、儿童和哈德森对上帝信仰的歌词主题糅合在一起。专辑的评价褒贬不一,销量也不到200张。后来由于哈德森的知名度日益增加,专辑的需求量才增加。

凯蒂·哈德森
Katy Hudson
凯蒂·哈德森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2001年2月8日 (2001-02-08)
录制时间2000–01
类型基督教摇滚当代基督教音乐
时长48:11
唱片公司紅山
  • 汤米·科利尔
  • 奥托·普莱斯
  • 大卫·勃朗宁
凯蒂·哈德森专辑年表
凯蒂·哈德森
(2001年)
花漾派对
(2008年)

詞曲

《凯蒂·哈德森》让哈德森探索基督摇滚和当代基督音乐(CCM)之余,夹带着被形容为受流行摇滚显著影响的另类乐曲方向。在接受其官方网站采访时,哈德森指出乔纳森·布鲁克珍妮弗·克纳普戴安娜·克瑞儿费欧娜·艾波等艺人给予她音乐上的影响。《相信我》()、《纯天然》()和《内心的魔鬼》()被称为用来捕捉“通常归因于青少年的孤独、恐惧和疑惑”[1]

专辑首要特点是带着“电子乐效果”和“坚实的摇滚根基”的“萦绕于心头”的琴弦[2]。歌曲《咄咄逼人》()极具侵犯性,描绘出对人们所拥有的一次性东西的迷恋。在歌曲中,哈德森唱道:“主啊,让我看清现实吧/你是我所需要的一切()”。而歌曲《最后的求救》是哈德森在阅读道森·麦卡利斯的书作《最后的求救:曾改变了美国的一位少年》()[1]。从音乐上,可以看到哈德森融入到更具爵士导向性的声调中[3]。哈德森表示《成长的痛苦》()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赞美诗,阐明社会对他们无作为形象的共同认知,经常认为他们是不相信或者对上帝知之甚少的人。歌曲《想吐》()是哈德森在八年级时写的,道出了她在基督教学校看到的虚伪。

《信仰不会失灵》()的灵感来源于信仰在《圣经》的情境和章节中总是很奏效;哈德森在《找我》()中评论道:“让我纠结的是一个事实——我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会怎样的影响其他人,这让我感到纠结。我不想在一切并不太妙时把东西放到前面来。我想要让它保持真实,但仍然给人希望。”专辑以《什么都不剩时》()收尾,该曲被形容为“献给上帝的一封清脆纯洁的‘情书’”[4]。专辑被认为脱离泡泡堂流行综艺的血脉,反倒唤起与蕾切尔·兰帕杰西·韦拉斯克斯等基督流行乐女歌手的比较[5]

宣传巡演

为了宣传专辑,哈德森参加巡演,为菲尔·乔尔地球外衣乐团V*Enna作开场表演,之后踏上46站个人巡回演唱会之旅。

评价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3/5颗星[3]
公告牌正面[7]
今日基督教正面[2]
穿越节奏9/10颗星[8]
《幻像天堂》
()
3/5颗星[5]

AllMusic斯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给予专辑三星(满分五星)评价,表示凭借着专辑,哈德森“向艾拉妮丝·莫莉塞特透露出了非常重的恩情”。艾尔维恩也解释称,有些歌曲的歌词有着性色彩,并把那些标榜为专辑里“最有趣的事情”,把唱片总体上的声音描述成“一种有攻击性的、生产过多的音墙,这是许多当代基督音乐艺人为了证明他们是当代派的所想要做的”[3]

今日基督教》作家拉斯·伯雷梅尔()看好专辑,强调哈德森的作曲风格与哈德森音乐情感力量“形成一个有洞察力的很般配的对子”。他进一步认为哈德逊是“青年才俊”,期待明年听到她更多的音乐[2]。同样,《穿越节奏》的托尼·卡明斯()认为哈德森是“声乐人才”,推荐读者去听这张专辑[8]。《幻想天堂》的安迪·阿佳拉基斯()表示,哈德森在教堂被培养有“回报”,并指出“尽管流行乐的份量非常小,但很难忽略哈德森的真诚和歌词上的成熟度”[5]。《公告牌》的DEP称哈德森为人才,将专辑标榜为“现代摇滚专辑的特征跟毅力和脆弱的部分一样显著”,“令人印象深刻”[7]。专辑对于红山唱片来说是商业上的失败,仅卖出100份到200份之间[9]

音乐易帜

专辑发行没多久,红山唱片破产[10]。专辑是哈德逊唯一一张有基督教音乐影响的专辑,这之后她把凯蒂·佩里当作艺名[11]。由于哈德森的知名度日益增加,专辑在她粉丝当中成为一样很受欢迎的收藏品[10]

曲目列表

摘录自专辑内页[12]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相信我()凯蒂·哈德森、马克·迪克森()奥托·布莱斯4:46
2.咄咄逼人()哈德森、布莱恩·怀特()科利尔4:06
3.找我()哈德森、斯科特·菲尔科罗夫()科利尔5:00
4.最后的求救()哈德森大卫·勃朗宁()3:07
5.成长的痛苦()哈德森、迪克森勃朗宁4:05
6.内心的魔鬼()哈德森勃朗宁5:25
7.想吐()哈德森普莱斯5:10
8.信仰不会失灵()哈德森、迪克森普赖斯5:14
9.纯天然()哈德森、菲尔科罗夫勃朗宁4:33
10.什么都不剩时()哈德森勃朗宁6:45
总时长:48:11

参考资料

  1. . katyhudson.com.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3-12).
  2. Breimeier, Russ. . Christianity Today. Christianity Today International. 2001-01-01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31).
  3.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6).
  4. . katyhudson.com.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3-12).
  5. Argyrakis, Andy. . The Phantom Tollbooth. 2001-02-06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6. . katyhudson.com.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16).
  7. DEP. .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2001-06-02 [201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8. Cummings, Tony. . Cross Rhythms (Cornerstone House). 2001-07-26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journal}}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journal=) (帮助)
  9. Summers, Kimberly Dillon. Katy Perry. p.10
  10. Summers, Kimberly. Katy Perry. p. 10
  11. Cutforth, Dan; Lipsitz, Jane (directors);Perry, Katy (autobiographer). (电影). United States: 派拉蒙影业. 2012-07-05.
  12. (liner notes). Katy Hudson. Red Hill Records. 200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