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倫·阿姆斯壯
凱倫·阿姆斯壯,OBE,FRSL,(英語:,1944年11月14日— ),英國作家和評論家,以其探討比較宗教學的著作聞名。阿姆斯壯出身於一個具有愛爾蘭天主教背景的家庭,並曾經作為羅馬天主教修女生活,期間她的宗教信仰從保守轉變為擁抱更自由和神秘的基督教信念。
凱倫·阿姆斯壯 Karen Armstrong OBE FRSL | |
---|---|
![]() 2016的阿姆斯壯 | |
出生 | ![]() | 1944年11月14日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 |
母校 | 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 |
官方網站 | |
CharterForCompassion.org |
生平
阿姆斯壯出生於英格蘭伍斯特郡威爾茅爾,隨後家庭遷至布羅姆斯格羅夫,最後定居伯明翰。1962年,17歲的她加入了聖童耶穌修女會——一個致力於教育的宗教團體,並在該團體度過了七年時間。1969年,还在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學習英語的阿姆斯壯離開了修道院。
牛津大學學業結束後,她選擇離開修會,後來嘗試攻讀關於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博士學位,但因論文主題不被接受而未能成功。此後,阿姆斯壯放棄了追求學術生涯的計畫。她於回憶錄《螺旋樓梯》(The Spiral Staircase)中描述了这段受到(当时尚未得到診斷的)顳葉癲癇病困擾的时光[1][2][3]。
1976年,阿姆斯壯在達利奇的詹姆斯·艾倫女子學校教授英語,期間撰寫了一本關於她修道院生活的回憶錄《通過狹門》(Through the Narrow Gate),該書於1982年出版,獲得好評。從那時起,她開始了作為一名獨立作家和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職業生涯,這讓她有機會继续探討宗教主題。
2008年2月,阿姆斯壯因其對宗教理解的貢獻獲得了TED獎的10萬美元獎金[4]。隔年,於TED发表题为《獲獎心願:仁愛憲章的誕生》的演讲,並借此機會倡導創立了「慈悲憲章」。
宗教觀點
阿姆斯壯的寫作主要探討了各大宗教間的共同價值,特別是慈悲與黃金法則的重要性。雖然阿姆斯壯曾自稱為「自由的一神論者」,但她最近表示不再將自己定義為一神論者,而是認為自己更貼近儒家思想[5][6]。
著作
阿姆斯壯的作品包括《為神辯護》、《上帝的歷史》、《為神而戰》、《聖戰》、《伊斯蘭》、《佛陀》和《軸心時代》[7]等,這些作品被翻譯成45種語言,探討了宗教的本質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對於理解宗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提供了幫助。
參考資料
- McGrath, Alister. . Brain. 2006, 129 (1): 278–282. doi:10.1093/brain/awh719
.
- Stanford, Peter. . 新政治家. 2004年4月5日 [2019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23日).
- Bunting, Madeleine. . 衛報. 2007年10月6日 [2024年3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年1月19日).
- Karen Armstrong. . TED Talks. [2024年3月5日].
- Quinn, Sally. . 華盛頓郵報. 2006年3月29日 [2022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3月26日).
- Bitting, Diane. . LNP. 2018年4月17日 [2022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4月10日).
- 凯伦·阿姆斯特朗. . 豆瓣读书. [202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