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续红楼梦》,2011年3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红楼梦》续作,作者是著名作家、红楼梦索隐派专家刘心武

刘心武续红楼梦
封面
作者刘心武
类型长篇小说
语言简体中文
發行
出版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
出版地點江苏省
媒介印刷(平装书)
開本16
页数333
前作红楼梦
规范控制
ISBN9787214068293

故事概述

《刘心武续红楼梦》和高鹗程伟元续本不同。贾宝玉回到天界,林黛玉沉湖,薛宝钗染病而殁,王熙凤投江自尽,史湘云出家,红楼梦的主角命运都被颠覆。

章回

《刘心武续红楼梦》一共二十八回。

刘续本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表

人物结局简介
林黛玉沉湖自尽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联到最后两句时,湘云出口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则为“冷月葬花魂”。“就像‘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花魂’自然是黛玉的象征,该句为黛玉沉湖留下了伏笔。”刘心武以此为切入口,找到《红楼梦》中诸多事关“黛玉沉湖”的伏笔,最终断定黛玉在被趙姨娘下慢性毒藥導致病入膏肓後,流出血淚來還清了欠寶玉的淚債。隨後,她命紫鵑將她的血淚凝成的紅寶石縫在一件披風上。在夏天的一個夜晚,她穿著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领的鹤氅,披著綴有血淚珠的披風,走進凹晶馆的水塘中,化為煙霧而去。
薛宝钗染病而亡刘心武写到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后,贾府随即走向衰败,而贾宝玉的心又不在薛宝钗这里,薛宝钗面临内外交困,最终心力交瘁,在一次冬日外出時倒於雪地中暴斃,金釵掉入積雪中。
史湘云一路行乞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但卫若兰短命,临死前又将史湘云托付给了贾宝玉。两人一路行乞賣唱,從山裡走到大海邊,又從海邊走回京城。虽不断遇到好心人收留,但兩人還是因生活艱苦、食鹽攝入量不穩定而早早變為白頭。史湘云更是喪失了生育能力。後來,兩人結為夫婦,並商議要創立一個新教,名為“情教”。但寶玉在提出“情教”一說後便大徹大悟,被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度化,留下史湘云一人。
贾宝玉回归天界《刘心武续红楼梦》“神瑛顿悟悬崖撒手,石头归山情榜俨然”:贾宝玉大彻大悟後,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
妙玉同归于尽妙玉一直是《红楼梦》中刘心武个人最喜爱的女性角色,他还专门写过中篇小说《妙玉之死》。这次续书,基本按他当年的小说构思,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为掩护贾宝玉,妙玉选择攜帶寶物和大量煙花隻身前往忠順王府。忠順王欲納她為妾,帶她上王府游船。妙玉偷偷將煙花藏於寶物箱內,在船上拉動箱子裡的機關,引燃煙花,燒毀了忠順王的船隊。又點燃了一隻綁在自己胸口的玉蘭花爆竹,與忠顺王同归于尽。
王熙凤不堪凌辱王熙凤的结局很惨,《红楼梦》已经留下伏笔。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好强的王熙凤沦为下人,再加上被贾琏报复,她一路哭回金陵老家,在路上不堪凌辱,投入船上茅廁而死。

评价

刘心武写作该书前,曾对外宣布说:“鄙人是一个当代生命存在,虽然竭力去进入二百多年前曹雪芹的思路、思想与文体,不可避免仍会渗透进当代此地此人的思路、思想与文体习惯,盼读者鉴之。”[1]

正面评价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出版后,红学大家周汝昌写诗祝贺并褒奖刘心武,肯定了刘心武不惧指责勇于探佚的精神,称赞刘心武为“勇士”、“君子”。[註 1]

周汝昌:「如今幸而来了一位名作家刘先生,心甘情愿弥补这一缺陷,对于红学界来说,增添了实力,注入了新的思想智慧,我们应该表示热烈欢迎。[2]

红学家祝勇:“对当代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很新鲜的写作方式。我觉得当代中国作家一般来说胆量不够,不太敢去做这样有挑战的事,而是从事比较四平八稳的写作。”,“在一个限定的条件里面,成功的几率会更低,需要更多的勇气。像转身翻转三周半的跳水,本身就规定好了,很难,但是如果完成得好,就比一般的跳水更漂亮。越有限制、越有挑战,他最后的成功就越吸引人,越容易得到赞赏。”[1]

负面评价

张庆善:「不要过多地受到刘心武的误导。[3]

胡文彬:「任何一个学术空间都必须有一个学术规范,不能凭借想象猜测,任何结论都要能拿出证据。[4]

在读过《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后,各方红学家发表评论。冯其庸批评:红外学乱弹。李希凡则说:“干扰红学研究方向。孙玉明:他在搞猜谜,连王蒙说的趣味性研究都算不上![5]

脚注

  1. 周汝昌,《辛卯立春大节纪事二首:贺刘心武续红楼梦竣工》,“一贺岁得芳讯,壮哉勇士风。为芹收佚稿,何论异还同。二淡交慕君子,何事互寻求。三节一通问,四时总顺流。彩牛迎渌酒,金兔上红楼。胜业为芹献,源同云梦头。”

参考文献

  1. . 时代周报. 2011-02-24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1).
  2. . 搜狐网. 2007-11-12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3. . 扬州晚报. 2006-11-23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 新浪. 2005-10-26 [2012-03-26].
  5. . 南海网. 2006-12-06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