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英語:)是一種由寄生原生動物利什曼原蟲造成的疾病,是由特定種類的白蛉叮咬所散播[1]。這種疾病主要分為三種:皮膚、黏膜及內臟的利什曼疾病[1]。皮膚利什曼病會有皮膚上的潰瘍、黏膜利什曼病會有皮膚、鼻子上的潰瘍、內臟利什曼病一開始會是皮膚上的潰瘍,後來會有發燒、紅血球數量減少,以及脾臟和肝臟的腫大。內臟利什曼病又被称为黑热病。
利什曼病 | |
---|---|
一名手背上患有皮肤利什曼病的中美洲成年人。 | |
症状 | 潰瘍、口腔潰瘍[*]、发热、脾腫大[*]、贫血、肝腫大 |
类型 | 原虫传染、媒介传播疾病[*]、疾病 |
肇因 | 利什曼原蟲屬、Leishmania donovani[*]、Leishmania infantum[*]、Leishmania braziliensis[*]、Leishmania mexicana[*]、Leishmania major[*]、热带利什曼原虫[*] |
风险因子 | 營養不良、人口遷徙、免疫抑制、森林開伐、城鎮化 |
診斷方法 | 体格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血液學、吉姆萨染液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學 |
ICD-11 | 1F54 |
ICD-10 | B55 |
ICD-9-CM | 085 |
DiseasesDB | 3266 |
MedlinePlus | 001386 |
eMedicine | emerg/296 |
MeSH | D007896 |
此病的名称来自在1901年首次分离出病原体的英国军医威廉·布格·利什曼(William Boog Leishman),但正确认定其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寄生虫的人是罗纳德·罗斯。
會傳染利什曼病給人類的白蛉超過20種[1]。利什曼病的危險因子有貧窮、營養不良、森林開伐及都市化[1]。三種利什曼病都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病原蟲來診斷,內臟利什曼病也可以用血液檢查來診斷[2]。
若睡在塗有殺蟲劑的蚊帳內,可以降低沙利曼病發生的可能性[1]。其他的方式包括噴灑殺蟲劑消滅白蛉,以及及早治療沙利曼病的病患,避免進一步的感染[1]。治療方式和罹患此疾病時所在的地區、沙利曼病的種類以及感染的方式有關[1]。可治療內臟利什曼病的藥物有:兩性黴素B[3]、五價銻及巴龍黴素一起使用[3]、以及米替福新[4]。若是皮膚利什曼疾病,可以用巴龍黴素、氟康唑或噴他脒治療[5]。
目前世界上有98個國家有利什曼病[2],感染人數約有1,200萬人[6]。每年約有200萬個新的病例[2],每年死亡人數約為2-5萬人[1][7]。在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及南歐,約有2億人住在容易罹患利什曼病的地區[2][8]。 有研究指出,未適當處理的屍體亦有傳播此疾病之虞。庫爾德紅新月會指控,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內戰期間隨意在街上處決無辜者、而且沒有埋葬,導致了此疾這病在敘利亞的傳播[9]。
生活史
利什曼原蟲的生活史有前鞭毛體(promastigote) 及無鞭毛體(amastigote)時期,依圖順序的生活史說明如下:
- 帶有前鞭毛體利什曼原蟲的雌性白蛉叮咬人類後,利什曼原蟲進入人體
- 在人體中,被巨噬細胞吞噬
- 在巨噬細胞中,前鞭毛體轉型為無鞭毛體
- 無鞭毛體在巨噬細胞和其他組織細胞(顆粒球、吞噬細胞)中增生
- 白蛉叮咬帶有病原的人類時,攝入被寄生的細胞
- 細胞中的無鞭毛體進入白蛉的中腸
- 在中腸,由無鞭毛體發育為前鞭毛體,並轉移至白蛉的咽頭發育成感染型,侵入口吻的尖端
參考文獻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anuary 2014 [17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 Barrett, MP; Croft, SL. .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12, 104: 175–96. PMC 3530408 . PMID 23137768. doi:10.1093/bmb/lds031.
- Sundar, S; Chakravarty, J. .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Jan 2013, 14 (1): 53–63. PMID 23256501. doi:10.1517/14656566.2013.755515.
- Dorlo, TP; Balasegaram, M; Beijnen, JH; de Vries, PJ. . 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Nov 2012, 67 (11): 2576–97. PMID 22833634. doi:10.1093/jac/dks275.
- Minodier, P; Parola, P. .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May 2007, 5 (3): 150–8. PMID 17448941. doi:10.1016/j.tmaid.2006.09.004.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7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 Lozano, R. . Lancet. Dec 15, 2012, 380 (9859): 2095–128. PMID 23245604. doi:10.1016/S0140-6736(12)61728-0.
- Ejazi, SA; Ali, N. .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Jan 2013, 11 (1): 79–98. PMID 23428104. doi:10.1586/eri.12.148.
- Michele Katz. . 2015-12-05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英语).
外部連結
- 寄生蟲學-protozoa(原蟲)-Leishmania(利什曼原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文),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上关于利什曼病的简介
- (英文),Doctors Without Borders' leishmaniasis information p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Drug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International Leishmania Network
- (英文),Leish-L discussion list
- (英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leishmaniasis e-compendium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2
-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利什曼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