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佛教)

出家梵語羅馬化:pravrajyā巴利語),音譯波吠儞野,或稱從釋(跟從釋迦牟尼佛),佛教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沙門傳統,指一個人離開自己家庭與世俗職業,全心投入宗教修行的行為。在佛教中,出家意指一個人放棄世俗的身份,宣誓加入僧團,遵守僧團戒律的行為,這樣的個人稱爲出家人巴利語),或沙門梵語)、梵語巴利語)等。[1]

概論

古印度婆羅門教中,將一個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是在完成各種俗世任務,傳宗接代之後,離開自己家庭,獨居林間,進行苦行冥想,專力於宗教修行,這個階段稱為林棲期。第四個階段,則稱遊行期,或遁世期,雲游四方,以乞討為生。在《摩奴法典》中有相關記載。

在印度東方,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同樣遵循沙門傳統,放棄了世俗職業,以乞食為生,專注於修行解脫

佛教制度中,將信眾分為出家眾,與在家眾二者。出家眾指經過出家儀式,全心投入修行的人。出家眾以受過具足戒的人為主體,男性稱比丘,女性稱比丘尼。除了比丘與比丘尼之外,因為年紀太小,不能受具足戒的,可以僅受五戒十戒,以沙彌沙彌尼的身份加入僧團。此外,根據律藏規定,女性在成為正式比丘尼之前,要先經過二年式叉摩那的階段。

參見

参考文献

  1. 佛學大辭典》【出家】:(術語)梵名波吠儞野,Āraṇyaka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釋氏要覽上曰:「毘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梵語雜名曰:「出家,波吠儞耶。」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