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宋朝)

劉平?—?),字士衡,開封府祥符人。北宋軍事人物。

生平

劉漢凝從太宗征河東岢嵐、憲州,累遷崇儀使(階官,諸司正使,西班,正七品)。劉平能騎馬射箭,又能讀書。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及第,補無錫尉,曾殺賊五人,遷大理寺評事(階官,從八品下),調知鄢陵縣,任滿調南充縣,夷人入寇,平攝州事,率土豪擊之,夷人畏服。夷人寇淯井監,轉運使以平權瀘州事,平率土丁三千擊走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初,祠汾陰,遷大理寺丞(階官,從六品上)。后以父喪解官,出興州時遇賊,平以弓射殺三人,賊遁去。判永興軍事寇準聞其事,表奏其功,以殿中省丞(階官,從五品上)知瀘州事。召還,通判潁州事。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拜監察史。三年(1019年)五月,為三司鹽鐵判官,賜緋魚袋。八月,安撫河北路水災州軍。九月,為契丹正旦使,出使契丹國。多次上疏談論時事,為丁謂所忌。四年(1020年),改殿中侍史(階官,從七品下)、陝西路轉運使。與副使論事不合,徙知襄州事。仁宗即位,遷侍史(階官,從六品下)。

最初,真宗知其才,將用之。丁謂乘間曰:“平,將家子,素知兵,若使將西北,可以敵。”後章獻太思謂言,天聖八年(1023年)八月,改尚衣庫使(階官,諸司正使,東班,正七品)、環慶路兵馬鈐轄、知邠州。屬戶明珠、磨糜族數反覆,平潛兵殺數千人,以功領賓州刺史(遙郡刺史)、鄜延路兵馬鈐轄,徙涇原路,兼知渭州。胡則為陝西路都轉運使,平奏曰:“則,丁謂黨,今隸則部,慮掎摭致罪。”徙汝州,改淮南、江、浙、荊湖置發運副使,行數驛,召還,真拜信州刺史(階官,正任刺史,從五品)、知雄州,居四年。明道元年(1032年)初,遷忻州團練使(階官,正任團練使,從五品)。八月,改知成德軍。

景祐元年(1034年)二月,拜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禁軍軍職,從五品)、永州防使(階官,正任防使,從五品)、知定州。八月,徙環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十二月,進侍衛親步軍司都虞候(禁軍軍職,從五品)。奏言:“元昊勢且叛,宜嚴備之。”不久,坐被酒破鎖入甲仗庫,為陝西路轉運使蘇耆所劾。二年(1035年)四月,落管軍,授饒州防使、知同州。八月,上疏自列,召入問狀,為溫州防使、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知澶州。時議塞河,而平言不知河事,乃徙滄州兵馬副都部署。

呂夷簡為宰相,台諫官數言政事闕失,平奏書曰:「臣見仲淹等毀訾大臣,此必有要人授旨仲淹輩,欲逐大臣而代其位者。臣於真宗朝為史,顧當時同列,未聞有姦邪黨與詐忠賣直,所為若此。臣慮小臣以淺文薄伎,偶致顯用,不識朝廷典故,而論事浸淫,遂及管軍將校。且武人進退,與儒臣異路,若掎摭短長,妄有舉劾,則心搖而怨結矣。願明諭台諫官,毋令越職,仍不許更相引薦。或闕員,則朝廷自擇忠純耆德用之。」論者以謂希夷簡意也。四年(1037年)四月,為殿前司都虞侯(禁軍軍職,從五品)。后改高陽關副部署。

寶元元年(1038年)初,為環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十二月,元昊反,遷邕州觀察使(階官,正任觀察使,正五品),為鄜延路馬步軍副都部署。二年(1039年)正月,兼鄜延、環慶路同安撫使。七月,兼管勾涇原路兵馬,進侍衛親軍步軍司副都指揮使(禁軍軍職,正五品)、靜江軍節度觀察留後(階官,正任節度觀察留後,正四品)。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三川口之戰爆發,劉平與石元孫奉命增援延州。郭遵建議先偵後進,劉平不聽,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進至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遭西夏軍偷襲。兩軍苦戰,双方伤亡惨重,宋軍漸不支,劉平退至三川口附近山坡。李元昊多次派人勸降“汝降乎?不然,當盡死!”劉平不理。劉平遣子劉宜孫求援於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宜孫告訴德和:「當勒兵還,並力拒賊,奈何先引去!」令其還擊。黃德和卻逃往甘泉(今屬陝西)。西夏军向宋军驻守的山坡发动攻击,宋军不敵,劉平與石元孫同時被李元昊所俘。

三川口敗後,黃德和反誣劉平降敵,朝廷調禁軍包圍其宅邸,又命殿中侍御史文彥博在河中府置獄。金明寨有兩士兵逃回說明真相,於是朝廷派龐籍前往調查,龐籍調查後稱“德和退怯當誅。劉平力戰而沒,宜加恤其子孫”,黃德和被判腰斬,梟首於延州城下。此時宋廷以為刘平已死,追赠朔方軍節度使兼侍中(使相:節度使兼侍中),谥壮武,封其妻趙氏為南陽郡太夫人,“子孙及诸弟皆优迁”,未官者皆錄用。不久有党项人來報刘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宋廷不信。慶曆五年(1045年),同時被俘的石元孙放还返宋,确定劉平當時未死於賊人之手。但劉平終究未生還漢地,已早先卒於興州。[1]宋廷為顧及顏面,仍視之為忠烈殉國。[2]皇祐三年(1051年),劉平之子劉慶孫上奏,要為亡父劉平招魂,並予以安葬。最後因司馬光強烈反對而作罷。[3]

家族

  • 曾祖:劉承休
  • 祖:劉延福,贈左驍衛將軍
  • 父:劉漢凝,終官崇儀使、贈左領軍衛上將軍
  • 弟:劉兼濟,終官西上閣門使、領惠州刺史、彭城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 妻:趙氏,南陽郡太夫人
    • 子:劉慶孫,終官國子監博士
    • 子:劉貽孫,終官西上閣門使
    • 子:劉宜孫,終官西京左藏庫副使
    • 子:劉昌孫,終官文思副使、以左驍衛將軍致仕
    • 子:劉孝孫,終官西京左藏庫副使
    • 子:劉保孫
    • 子:劉季孫,終官文思副使、知隰州事

注釋

  1. 《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载: “其后降羌多言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及石元孙归,乃知平战时被执,后没于兴州。”
  2. 《東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載: “遂见杀,年六十八。”蘇軾有《乞轉贈劉季孫狀》云:“仁宗朝,趙元昊寇延州危急。環慶將官劉平,以孤軍來援,眾寡不敵。姦臣不救,平遂戰歿,竟駡賊不食而死。”然而司馬光在進呈宋神宗的《稽古錄》的有關條目下則直書元昊“大敗官軍於三川口,執劉平、石元孫”。
  3. 司馬光認為“非身無棺,非棺無槨,苟無喪而葬,招幽魂氣,於德為義,於禮為不物。”(《司馬光奏議》卷一)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325》,出自脱脱宋史

參考書目

  • 《宋史》列傳第八十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