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
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列出加拿大境內所有世界遺產,遺產名稱源自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遺產評定標準總共分成三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複合遺產。判斷基準(i)、(ii)、(iii)、(iv)、(v)、(vi)為文化遺產標準,(vii)、(viii)、(ix)、(x)為自然遺產標準。[1]在世界遺產列表上的年份為該遺產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定的年份,預備名單的年份為提交年份。編碼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使用的遺產編碼,各編碼可連結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網站的各個世界遺產介紹網頁。
目前加拿大共有22處世界遺產景點,並有10處景點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
定義
- 名稱 – 世界遺產委員會官方正式名稱。
- 地理位置 – 各世界遺產所在位置與地理坐標,在多國或多區域狀況的世界遺產下,其排列順序以國家為優先,接著按字母順序排序。
- 評定標準 – 由世界遺產委員會定義。
- 面積 – 公頃和英畝,如有緩衝區則依同算在內。若該值為0,表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沒有公布其數據。
- 入選年份 –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入選年份。
- 簡介 – 各世界遺產的簡介,包括入選理由與提名原因。
* 星號為跨國景點
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
名稱 | 圖片 | 地理位置 | 評定標準 | 面積 公頃(英畝) | 入選年份 | 簡介 | 附註 |
---|---|---|---|---|---|---|---|
加拿大落基山公園群 | 亞伯達與不列顛哥倫比亞 51°25′N 116°29′W |
自然: (vii)、(viii) |
2,306,884(5,700,430) | 1984年 [註 1] |
加拿大落基山公園群擁有眾多高山、冰川、湖泊、瀑布、峽谷和溶洞,充分地體現落基山脈的特殊景象。此外,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群之一-伯吉斯頁岩位於國家公園內。 | [2] [3] | |
省立恐龍公園 | 亞伯達 50°46′4″N 111°29′32″W |
自然: (vii)、(viii) |
7,493(18,520) | 1979年 | 該公園內以其美麗的惡地風景,並且是一座主要的化石遺址。各組白堊紀時期恐龍標本在此地已發現35種,並且超過7500萬年前。 | [4] | |
格羅斯莫恩國家公園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49°37′N 57°32′W |
自然: (vii)、(viii) |
180,500(446,000) | 1987年 | 格羅斯莫恩國家公園有著深厚的海洋地殼與裸露的地幔岩石帶,展示著大陸漂移的現象。內陸淡水峽灣、冰川沖積海岬等沿海環境,點綴了這一帶荒野地區的自然景色。 | [5] | |
碎頭野牛跳崖 | 亞伯達 49°44′58″N 113°37′26″W |
文化: (vi) |
— | 1981年 | 碎頭野牛跳崖區包含一座營地、狩獵小徑、以及美洲野牛骨頭墳塚等景象,見證6千多年來美洲原住民利用懸崖狩獵野牛的文化,而此懸崖又被稱為野牛跳崖。 | [6] | |
魁北克歷史城區 | 魁北克魁北克市 46°48′34″N 71°12′38″W |
文化: (iv)、(vi) |
— | 1985年 | 魁北克老城建立於17世紀法國殖民時期,城市整體規劃如同歐洲早期據點,並保留北美地區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城墻,見證北美早期殖民歷史。 | [7] | |
喬金斯化石崖壁 | 新斯科細亞 45°42′35″N 64°26′9″W |
自然: (viii) |
689(1,700);緩衝區:29(72) | 2008年 | 喬金斯化石崖壁景點包含完整的石炭紀古生物化石群,包括古生物在熱帶雨林的完整生活蹤跡記錄。 | [8] | |
克盧恩/弗蘭格爾-聖伊萊亞斯/冰川灣/塔琴希尼-阿爾塞克 | 不列顛哥倫比亞與育空*; 美國:阿拉斯加* 61°12′N 141°0′W |
自然: (vii)、(viii)、(ix)、(x) |
9,839,121(24,313,000) | 1992年 [註 2] |
克盧恩/弗蘭格爾-聖伊萊亞斯/冰川灣/塔琴希尼-阿爾塞克跨國國家公園系統包含著世界上最廣大且非位在極地區的冰原,以及大型冰川與構造活動等山地景觀。園區內還有許多瀕危物種,包括熊、狼、北美馴鹿、白大角羊等。 | [9] [10] [11] | |
格杭-普黑國家歷史景點 | 新斯科細亞 45°7′6″N 64°18′26″W |
文化: (v)、(vi) |
1,323(3,270) | 2012年 | 格杭-普黑早期是第一批歐洲移民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據點之一,景點內保留著早期移民文化。景點內還有著記載阿卡迪亞人的生活習性,以及1755年英國殖民軍與阿卡迪亞人進行的殖民戰爭-驅逐阿卡迪亞等歷史紀錄。 | [12] | |
蘭塞奧茲牧草地國家歷史地點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51°28′0″N 55°37′0″W |
文化: (vi) |
— | 1978年 | 蘭塞奧茲牧草地保留著11世紀維京海盜的沿海據點,以及北美地區唯一被證實的諾爾斯人在歐洲及格陵蘭島外的聚居地。 | [13] | |
米瓜莎国家公园 | 魁北克加斯佩半島 48°6′18″N 66°21′11″W |
自然: (viii) |
87(210) | 1999年 | [14] | ||
米斯塔肯角生态保护区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46°37′55″N 53°11′25″W |
自然: (viii) |
570(1,400) | 2016年 |
米斯塔肯角包含著地球上已知最古早的多細胞生命化石,該化石至少離現今5億6千萬至5億7千5百萬之間。 | [15] | |
納漢尼國家公園保留地 | 西北地方 61°33′N 125°35′W |
自然: (vii)、(viii) |
476,560(1,177,600) | 1978年 | [16] | ||
盧嫩堡老鎮 | 新斯科細亞 44°22′34″N 64°18′33″W |
文化: (iv)、(v) |
— | 1995年 | [17] | ||
紅灣巴斯克人捕鯨點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51°43′55″N 56°25′32″W |
文化: (iii)、(iv) |
313(770) | 2013年 | 1550年至17世紀期間,紅灣是巴斯克人在北美的主要捕鯨據點。景點內有著三艘大型巴斯克大型捕鯨帆船,以及四艘小型捕鯨船隻等沉船遺址。這些發現在北美是重要的考古遺跡。 | [18] | |
麗都運河 | 安大略 45°0′N 75°46′W |
文化: (i)、(iv) |
21,455(53,020);緩衝區:2,363(5,840) | 2007年 | 麗都運河於1832年竣工,是北美洲最早並且至今仍在使用的運河系統。運河連接著渥太華的渥太華河,以及京士頓的安大略湖。在1812年戰爭戰爭期間,英國人在京士頓一帶的運河建立著數個防禦工事,防止美國軍隊的攻擊。 | [19] | |
斯冈瓜伊 | 不列顛哥倫比亞 52°5′42″N 131°13′13″W |
文化: (iii) |
— | 1981年 | [20] | ||
沃特頓-冰川國際和平公園 | 亞伯達*; 美國:蒙大拿* 49°0′N 113°54′W |
自然: (vii)、(ix) |
457,614(1,130,790) | 1995年 | [21] | ||
森林野牛國家公園 | 亞伯達與西北地方 59°22′N 112°18′W |
自然: (vii)、(ix)、(x) |
334.54(826.7) | 1983年 | [22] | ||
皮马基奥温阿基 | 曼尼托巴與安大略 51°N 95°W |
複合: (v)、(vii)、(ix)、(x) |
4,015,000(9,920,000) | 2018年 |
[23] | ||
省立石刻公園 | 亞伯達 49°04′55″N 111°37′01″W |
文化: (iii) |
1,780(4,400) | 2019年 |
省立石刻公園內有著大量的原住民黑腳人岩石藝術,此地堪稱是北美大平原中最多岩石藝術的地區。 | [24] | |
克朗代克 | 育空 64°N 139°W |
文化: (iv) |
334.54(826.7) | 2023年 |
克朗代克景點是美洲原住民的傳統領地,包括原住民捕魚營地、科里克特路徑、克朗代克金礦場、道森市歷史街區。此處在19世紀時曾是淘金熱最著名的地點,景點內充斥著1896年至1898年淘金熱前後的人類生活遺跡。目前此景點為與美國克朗代克景點相連,但是美國克朗代克景點,包括史凱威歷史街區,並未包括在世界遺產提名名單內。 | [25] | |
安蒂科斯蒂島 | 魁北克省 49°30′N 63°00′W |
自然: (viii) |
18,240(45,100) | 2023年 | [26][27] | ||
預備名單
以下預備名單為加拿大提出預備入選為重要文物或自然遺址的世界遺產,該清單隨時都會更新,但在入選世界遺產前仍由世界遺產委員會省核中。[28]目前加拿大共有10處景點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
名稱 | 圖片 | 地理位置 | 評定標準 | 面積 公頃(英畝) | 提交年份 | 簡介 | |
---|---|---|---|---|---|---|---|
瓜依哈納斯 | 不列顛哥倫比亞 52°23′21″N 131°28′16″W |
複合: (iii)、(v)、(vi)、(vii)、(ix)、(x) |
147,000(360,000) | 2004年 |
瓜依哈納斯公園保留地範圍包括陸地與海洋,並且保存豐富地海達人的生活遺跡。該景點在1981年增加文化標準(iii)。[29] | ||
伊瓦維克 / 溫圖特 / 赫舍爾島 | 育空 69°31′11″N 139°31′30″W |
複合: (iv)、(v)、(vii)、(viii)、(x) |
1,550,000(3,800,000) | 2004年 |
伊瓦維克 / 溫圖特 / 赫舍爾島包含15 500平方公里的育空沿海主要濕地平原。由於該地區沒有冰川,對於早期人類從北美橋梁遷移至美洲大陸的考古與古生物是個重要地點。目前全球有10%數量的馴鹿棲息在該景點內。[30] | ||
古丁尼柏國家公園 | 努納福特 82°13′N 72°13′W |
複合: (iii)、(vii)、(viii)、(x) |
3,777,500(9,334,000) | 2004年 |
古丁尼柏國家公園位於努納福特埃爾斯米爾島北端,是加拿大領土最北處,被譽為“世界的頂端”。景點包括大面積的極地荒原與地形,許多極地野生動物棲息於此。北美東部最高峰巴伯峰(2,616公尺)同時位於景點內。此景點與周圍偏遠地區同時也是歷史上最早記載人類位於極北的聚集地。[31] | ||
赫卡特海峽與夏洛特王后灣玻璃海綿礁海洋保護區 | 不列顛哥倫比亞 52°10′N 129°35′W |
自然: (viii)、(ix)、(x) |
2,410(1,500) | 2018年 |
[32] | ||
夸加它里克 | 魁北克 61°19′53.6664″N 71°29′58.7184″W |
文化: (iii) |
2018年 |
[33] | |||
谢米里克国家公园與塔魯魯蒂普·伊曼加國家海洋保護區 | 努納福特 |
複合: (v)、(ix) |
2018年 |
[34] | |||
斯坦河谷 | 不列顛哥倫比亞 50°15′10″N 121°57′03″W |
文化: (iii)、(vi) |
107,191(66,605) | 2018年 |
[35] | ||
瓦努斯克温遗址公园 | 薩斯喀徹溫 52°13′25″N 106°35′42″W |
文化: (iii) |
2018年 |
[36] | |||
育空冰块 | 育空 |
文化: (iii)、(v) |
2018年 |
[37] | |||
跨大西洋電纜群*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
文化: (ii)、(iv) |
2022年 |
[38] | |||
注釋
參考來源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2).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6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11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news release. [July 1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2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28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4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ly 2018).
- . UNESCO. [2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5).
- . UNESCO. [202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2). 已忽略未知参数
|lang=
(建议使用|language=
) (帮助)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 Sept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September 2023).
- , UNESCO,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31)
- . UNESCO. [2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 UNESCO. [2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3).
- . UNESCO. [2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4).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February 2023).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2). 已忽略未知参数
|lang=
(建议使用|language=
) (帮助)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March 2023).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2).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2).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anuary 2023).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