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聯盟

加拿大聯盟英語:法語:),正式名稱爲加拿大改革保守聯盟英語:法語:)是一個存在於2000年至2003年的保守主義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它是加拿大改革黨的繼承者,在其存在時間內一直是下議院官方反對黨。該政黨支持財政保守主義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並尋求降低政府對社會項目的支出及扣減稅項。

加拿大聯盟
Canadian Alliance
Alliance canadienne
领袖戴國衛(2000年-01年)
史蒂芬·哈珀(2002年-03年)
成立2000年3月27日 (2000-03-27)
解散2003年12月7日 (2003-12-07)
前身加拿大改革黨
併入加拿大保守黨
意識形態保守主義
右翼民粹主義[1][2][3]
政治立場右翼
官方色彩
加拿大政治
政党 · 选举

該黨在2003年12月與進步保守黨合併爲加拿大保守黨

歷史

改革黨起源

加拿大聯盟的前身為於1987年成立的加拿大改革黨。1980年代初中期,在魁北克主權問題和修憲協議主宰聯邦政壇的局面下,加拿大西部的選民感到被忽略[4]。為了在聯邦層面反映當地訴求,一群加西地區組織於1986年組建聯盟,並於1987年通過組成改革黨,由曼寧()出任黨魁[5]。改革黨提倡在加拿大政治制度中增強直接民主元素(如舉行公民投票罷免選舉)、更改加拿大上議院議員的產生辦法(從委任制改為由民選產生,並增加代表加西地區的議席)、以及減低聯邦政府的規模和開支[5]。此外,該黨亦有不少黨員和支持者為社會保守主義者。

當時在聯邦層面執政的進步保守黨除了流失加西選民支持外,修憲失敗亦導致魁北克民族主義支持者轉投魁人政團[4],而經濟低迷引致失業率高企,加上馬爾羅尼政府於1991年開徵貨勞稅,令進步保守黨的民望進一步下跌[6],並讓改革黨有機可乘。改革黨先於1989年透過格雷()贏取愛民頓選區議席補選首進下議院,再於1993年聯邦大選贏取52席(除了一席位於安大略省外其餘全位於加西),取代僅餘兩席的進步保守黨成為下議院内的主要右翼政黨[4][5]

改革黨於1997年聯邦大選首次成為官方反對黨,但未能擴闊票源,所贏取的60個議席全數代表加西地區[5]。進步保守黨在該屆大選表現略有改善,議席數目上升至20席[4]。面對當時加拿大右翼選票被改革黨和進步保守黨攤分的局面,曼寧成立「聯合替代」運動()以尋求結合兩黨並挑戰聯邦自由黨的執政地位。然而,包括黨魁克拉克在內的進步保守黨高層拒絕與改革黨合作,兩黨合併遂並未成事[7]

加拿大聯盟成立

時任加拿大聯盟黨魁戴國衛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攝於2000年12月)

改革黨於2000年初在渥太華舉行兩場「聯合替代」全國大會[5],黨員於第二場大會中表決是否尋求與進步保守黨建立合作關係,該項建議獲60.5%選票通過[8]。改革黨遂告解散,並由新成立的加拿大改革保守聯盟取代[9],政綱包括將所有國民的入息税率劃一為17%和強制聯邦政府平衡預算[10]。進步保守黨黨魁克拉克繼續抨擊加拿大聯盟[11],但兩黨結合的建議則獲包括安大略進步保守黨籍內閣部長甘禮明()在內的數名省級保守派人士支持[12]

加拿大聯盟黨魁選舉首輪投票於2000年6月24日舉行,亞伯達省議員及該省財政部長戴國衛贏取44%選票排行第一,與得票第二高的曼寧雙雙出線[13]。在同年7月8日舉行的次輪投票中,戴國衛以63.4%得票率壓倒曼寧,當選加拿大聯盟黨魁[14]。戴國衛隨後辭去亞伯達省議員職務,並於同年9月11日贏取卑詩省奧卡拿根-高貴哈拉選區國會議席補選,從而晉身下議院[15]

自由黨籍總理克里田於數星期後宣布將下屆聯邦大選提早至2000年11月27日舉行[16];外界認為此舉是為了縮短加拿大聯盟準備競選活動的時間[17]。儘管如此,加拿大聯盟中人期望在戴國衛領導下能在安大略省取得突破,並對大選結果審慎樂觀。民意調查顯示加拿大聯盟的支持度從10月中的19%上升至10月末的28%,分析指該股氣勢若持續下去的話,自由黨可能失去多數黨地位,加拿大聯盟更有些微機會掌政[18]。加拿大聯盟終在這次大選贏取66席,全國得票率約為26%,延續改革黨的官方反對黨地位[10]。該黨在加西表現理想,分別取得卑詩省34席中的27席和亞伯達省26席中的23席。然而,該黨只在安大略省103席中贏取兩席,未能擺脫自由黨操控安省的局面[19]

聯盟在安省表現欠佳,加上戴國衛受數項不利消息困擾,導致部分黨員開始質疑他的領導能力。包括副黨魁格雷和下議院官方反對黨首席議員施察奧()在内的數名黨內高層於2001年4月末辭去影子內閣職務,但戴國衛堅持留任黨魁[20];格雷和施察奧等人於往後數月內自行離開或被逐出黨團[21]。面對黨內鬥爭,戴國衛於7月中宣布提早舉行黨魁選舉[22]。另一方面,格雷、施察奧和另外十名黨員則於同期籌組成「民主代表黨團」()[23],並於8月中與進步保守黨高層會面,商討在國會內加強合作[24]。黨魁選舉首輪投票結果於2002年3月20日公布,哈珀贏取過半數選票擊敗戴國衛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黨魁[25]。除了兩名下議院議員外,大部分民主代表黨團成員皆於哈珀當選黨魁後重返聯盟黨團。

邁向合併

克拉克未能重建進步保守黨在國内的廣泛支持[4],並於2002年8月宣佈辭任黨魁[26]。於2003年5月31日當選新任進步保守黨黨魁,該黨和加拿大聯盟高層在往後數個月内就合併事宜磋商[27]。哈珀和麥凱於同年10月16日共同宣佈達成協議,將兩黨合併成新的加拿大保守黨[28]。這項合併於同年12月5日獲95.9%的加拿大聯盟代表投票支持[29],而加拿大保守黨亦於同月8日正式登記成立[30],加拿大聯盟遂告終結。

歷任黨魁

圖像 名稱 任職時間 代表選區
狄波拉·格雷
2000年3月27日-2000年7月7日(臨時)愛民頓北選區
戴國衛
2000年7月8日-2001年12月11日奧卡拿根-高貴哈拉選區
約翰·雷諾士
2001年12月12日-2002年3月19日(臨時)西溫哥華-陽光海岸選區
史蒂芬·哈珀
2002年3月20日-2004年1月21日[31]卡加利西南選區

競選成績

大選 黨魁 候選人總數 贏取議席總數 總得票 得票率 結果
2000年戴國衛298
66 / 301
3,276,92925.49%自由黨政府

參考資料

  1. Howard A. Leeson. . University of Regina Press. 2001: 161. ISBN 978-0-88977-131-4.
  2. Janet Miron. .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2009: 208. ISBN 978-1-55130-356-7.
  3. Carol Gould; Pasquale Paquino. . Rowman & Littlefield. 1 January 2001: 39 [2015-10-20]. ISBN 978-0-8476-967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4.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5. Harrison, Trevor W.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06-02-07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6.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14-06-03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7. . CBC News.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8. . CBC News.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9. . CBC News. 2000-02-02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0. Harrison, Trevor W.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06-02-07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11. . CBC News. 2000-04-04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2. . CBC News.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3. . CBC News. 2000-06-24 [201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4. . CBC News. 2000-07-09 [201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5. . CBC News. 2000-09-12 [201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6. . CBC News. 2000-10-23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7. . CBC News. 2000-09-25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8. . CBC News. 2000-10-30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9. . CBC News. 2000-11-29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0. . CBC News. 2001-04-25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1. . CBC News. 2001-05-15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2. . CBC News. 2001-07-18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3. . CBC News. 2001-07-19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4. . CBC News. 2001-08-17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25. . CBC News. 2002-03-20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26. . CBC News. 2005-05-03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7. . CBC News. 2003-10-09 [201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8. . CBC News. 2003-10-16 [201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9. . CBC News. 2003-12-05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30. . CBC News. 2003-12-16 [201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1. . 加拿大國會.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