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角董土司

勐角董土司常称作勐董土司,是清朝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在今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个土司。耿马一带的傣族习惯将勐角和勐董以“勐角董”称之。

勐角董土司
土司
創立1771年
滅亡1949年
原因:中国共产党武装攻入勐董,末任土司外逃
統治中心勐董(今云南省沧源县城)
政府
  类型土千总
  土司姓氏罕姓
  土司民族傣那
  始祖罕朝金

历史

元朝时期,因麓川路土司思任发叛变,傣族罕木帅、罕木谢父子率众远离勐卯南下,在途中首先开发了今沧源县的勐角勐董勐省三地,以罕木帅为“召”在勐角建城。之后,罕木帅之子罕木谢又率领一部分人北上寻地,最终抵达耿马,后成为耿马土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耿马土司罕朝瑗将勐角勐董等均纳入耿马“九勐十三圈”辖区,委其弟罕朝金为勐角董“太爷”,实际上成为勐角董土司。1784年勐角董土目罕恩庆与耿马土司罕荣升发生争夺耿马的战斗,罕荣升向大理提督丁恒山求援,丁以调解为名将罕恩庆杀害,委其侄为勐角董土司,并划挡怕河为界,从此勐角董土司改归镇边厅管辖。光绪初年,罕荣高成为勐角董代办,其弟罕荣先成为勐省太爷。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赐封罕荣高为“世袭土千总”,授予“云南省直隶镇边厅勐角董世袭土千总”铜制印章一枚。1936年民国政府在勐角董土司境内成立沧源设治局。1949年5月6日,中共地下党员李培伦迆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佧佤山守备大队长田子昌等人率200余人的武装部队开进勐董,同时灭亡了勐角董土司和沧源设治局的统治,末任土司罕富民外逃缅甸滚弄[1]:7-8,12,516,629[2][3]:27

管辖区域

勐角董土千总辖地有“九勐十九圈”:

  • 九勐:勐角勐董、勐卡、勐省勐来、勐甘、勐东(今贺勐)、勐茅(今缅甸新地方)、勐隆(今班老乡班搞)
  • 十九圈:糯良、贺邻、怕良、怕秋、拉勐、满坎、班考、民良、公撒、班吾、丁来、拱弄、回珠、班列、控井、控角、坝卡、芒巩、芒库[1]:516[3]:27-28

政治

勐角董土司在各“勐”设有“召勐”、管事和伙头三级行政机构,在“圈”设有圈官、百长(Dax riad)、管事和伙头(即村寨的头人)四级行政机构。召勐和圈官不得世袭,其职能为行使土司的命令,处理具体事务,管理治安和宗教活动。圈官和伙头是土司的封建小领主,但土司不能完全驾驭各圈,各圈仍为各自独立为政的形态。[1]:126,516[3]:28

经济

勐角董土司在管区内实行“份田制”和“村社头人制”管理土地及农产,傣族地区实行份田制,佤族地区实行村社头人制。份田制将土地划为三等,土司和属官的良田以及寺田均由农民义务耕种。村社头人制的土地分为私有和集体两个部分,私有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但禁止售予外寨人员,且村寨头人拥有土地购买优先权;集体土地可以自由开垦但是禁止买卖转让。各圈领地内的动植物为土司所有,猎得虎豹象等动物需上缴皮毛和象牙。辖境内商品经济落后,处于以物易物和银元半开交易的形态,没有座商,只有少量行商、农兼商及小贩,从事布匹、食盐、饮食、土杂、百货以及鸦片交易,鸦片买卖为公开贸易。整个社会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独立于农业的工商业,行业间也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1]:125-126,355,598

军事

勐角董土司早年没有专门的军队,土司府驻有20名勐卡傣族组成的常备队,遇战事时按田户出兵。1917年因芒回部落的归属未定,与佤族的绍兴王(绍兴在今缅甸佤邦境内)打响“巴腊之战”,战胜获得绍兴王的芒库、芒回两个圈。1931年开始实行募兵制。1934年班洪事件爆发,勐角董土司曾派出数十兵丁援助班洪,时任土司罕华相也曾前往慰问班洪王子胡玉山。1936年与岩帅发生“宗教之战”被击败。1941年设立民团,共有800人。抗日战争所需,1942年建成的抗日耿仓支队第二大队系勐角董土司的武装,1944年曾在麻栗坝与日军游击队作战,1946年耿沧支队撤销后勐角董土司依然保留有武装部队。1948年与岩帅发生械斗,武装力量几乎被损毁完尽。1949年5月中共武装攻入勐董时,土司已无兵。[1]:516,625,629,644-645[3]:28

勐角董土司列表

勐角董土司罕氏(1891-1949年)[3]:27
朝代姓名世系在位时间
清朝 罕荣高 1891年-1905年
中华民国 罕华相 1905年-1939年
罕富成 罕华相之子 1939年-1945年
罕富民 罕富成之弟 1945年-1949年

参考资料

  1.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5367-1498-X.
  2. 朱德普. . www.chinesefolklore.org.cn. 中国民俗学网. 2011-12-30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3. 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政局、地方志办公室.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 28. ISBN 7-5367-3386-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