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意識

動物意識這個話題充滿了許多困難。它在他心問題方面顯現出特別明顯的問題,因為其他動物缺乏使用人類語言的能力,無法以我們能精確理解的方式陳述其感知經歷。[1][2] 此外,很難對這個問題進行客觀推理,因為否認動物有意識通常意味著它沒有感覺,它的生命沒有價值,傷害它在道德上並沒有錯。[3] 例如,17 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有時因為虐待動物提供理由而受到批評,因為他認為只有人類才有意識。[4]

將主觀經驗視為意識本質的哲學家也普遍認為,作為關聯物,動物意識的存在和本質永遠無法被嚴格地確知。美國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在《成為蝙蝠是什麼感覺?》闡明了這一觀點:一個有機體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有某種東西可以成為那個有機體—某種東西對於有機體來說是這樣的」;他認為,無論我們對動物的腦和行為了解多少,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將自己置身於動物的思想中,並以它自己的方式體驗它的世界。[5] 其他思想家,例如認知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認為這個論點不連貫。[6] 一些心理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通過描述一系列行為來論證動物意識的存在,這些行為似乎表明動物對它們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持有信念—唐納德·格里芬(Donald Griffin)2001年出版的《動物思維》(Animal Minds)回顧了許多證據。[7]

1927年,美國功能心理學家哈維·卡爾(Harvey Carr)認為,對動物意識的任何有效衡量或理解都取決於「對人類(相關)基本條件的準確及完整理解」。[8] 2012年,一群神經科學家簽署了《劍橋意識宣言》(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明確論斷「人類並不是唯一擁有產生意識的神經基質的動物,包括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許多其他動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質」。[9]

參考資料

  1. Colin Allen. Edward N. Zalta , 编.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1 Edition).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1).
  2. 精選書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7-01-23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中文(臺灣)).
  3. Peter Carruthers. .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9, 77 (4): 465–482. S2CID 49227874. doi:10.1080/00048409912349231.
  4. Miller, Michael R. .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13, 38: 89–114. doi:10.5840/jpr2013386.
  5. Thomas Nagel.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521-40676-5.
  6. Douglas Hofstadter. . Douglas Hofstadter; Daniel Dennett (编). . Basic Books. 1981: 403–414. ISBN 978-0-7108-0352-8.
  7. Donald Griffi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2021-10-27]. ISBN 978-0-226-3086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8. Carr, H. . Psychological Review. 1927, 34 (2): 87–106 [94]. doi:10.1037/h0072244.
  9. Andrews, K. . Taylor & Francis. 2014: 51 [2021-10-27]. ISBN 978-1-317-6767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