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会馆
历史
中山会馆原来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刘云汉购置的义地,义地北部有祠堂,供悼念及停灵柩用。清朝嘉庆年间,义地迁到左安门内龙潭湖地区,香山会馆始在此建成。光绪五年(1879年),广东省香山县同乡扩建香山会馆,购到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香山籍官员唐绍仪回到北京后寓居这里,并且筹集资金扩建香山会馆。三年后,扩建工程完工,建成了带有戏台、花园、回廊、假山等建筑的大型会馆。[1]
1912年夏,孙中山第二次到北京,应同乡会之邀,到粤东会馆出席了欢迎会,并在中山会馆花厅吃午饭。住在中山会馆的老住户回忆称:听说孙中山要来中山会馆,中山会馆提前油饰了门廊,花厅内前面摆放硬木家具,后面摆放黄色沙发,花厅四周的回廊及花厅内摆满鲜花。孙中山来中山会馆时身穿西服,孙中山夫人卢慕贞外穿黑长裙,内穿白衬裙,梳日本发式。秘书宋蔼龄同来。[1]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经唐绍仪提议,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香山会馆遂改称中山会馆。1933年,时任中山县县长的唐绍仪再度从乡里筹集资金,修缮北京中山会馆。[1]
孙中山逝世后,中山会馆花厅曾被布置为展室,陈列《总理遗嘱》等纪念物。中华民国时期,“广东青年会”以中山会馆为会址,后来成立的“中山少年学会”也在中山会馆活动。[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按照行业组成北平各个工作委员会。中山会馆是城工部下属的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点,刘仁等人曾在此开展地下活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会馆被移交给政府,作为公房供居民居住,逐渐成为大杂院,最多时居住有近400户人家。1970年代末,中山会馆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当时身在南洋的何威廉(中山人,其父何源盛是中山会馆末任会长)得知后,迅速赶到北京,经与有关部门沟通,保住了房子。此后,经何威廉等人呼吁,从2006年起,居民逐步迁出,建筑逐渐获得修复。[2]到2014年,中山會館已騰退完畢,建設成為電力博物館的一部分。[3]
建筑
中山会馆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有5000多平方米,在北京的会馆中规模较大。中山会馆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具有岭南建筑特色。[1]
- 大门:金柱门楼,房脊两端翘起“蝎子尾”。檐柱间嵌有雀替。门墩的抱鼓石上有石狮。红漆大门。
- 门道:位于大门内,两侧带有边门。
- 木影壁:位于门道尽头,为四连折木影壁。
- 前廊:面阔三间,四檩卷棚歇山顶,彩绘前廊。
- 花厅:前廊西端连接着花厅翼角,花厅四周带回廊。花厅南北进深八檩,东西面阔三间,卷棚顶。花厅的北面、南面、西面加有回廊一步,西面做成歇山顶。花厅东面的回廊柱间镶有花罩,雕工精致,富有岭南特色。[1]
早年中山会馆还有魁星楼、亭榭、戏台、假山、水池、小石桥、什锦窗院墙等等。院内有桃树、藤萝、梅树、柳树、牡丹等植物,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上爬满“爬山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