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命名法

单克隆抗体命名法适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学名或非专利药名。抗体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人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通过抗体识别细菌病毒等外源物质。单克隆抗体(单抗)由相同细胞产生,因此拥有相同靶点;产生单抗的细胞细胞通常由人工产生。单抗在医学和其他领域应用众多。[7]


单克隆抗体命名法词根列表[1][2][3][4][5][6]
前缀 靶点亚词干 来源亚词干(至2017前) 词干
旧系统
(~1993)
(2009)新系统
(2017)
意义意义
可变 -ami--ami-血清淀粉样蛋白
(SAP)/淀粉样变
(用于亚词干之前)
-a-大鼠 -mab
-anibi-血管新生 (抑制剂) -e-仓鼠
-ba(c)--b(a)--ba-细菌 -i-灵长类
-ci(r)--c(i)--ci-心血管 -o-小鼠
-fung--f(u)--fung-真菌 -u-人类
-d(e)--de-内分泌 -xi-嵌合抗体(人类/异源抗体)
-gr(o)--gros--gros-骨骼肌质量相关生长因子
及受体(用于亚词干之前)
-zu-人源化
-ki(n)--k(i)--ki-白细胞介素 -xizu-嵌合-人源化杂合
-les-炎症病灶 -axo-大鼠-小鼠杂合
(见三功能抗体)
-li(m)--l(i)--li-免疫调节
-mul-肌肉骨骼系统
-ne(u)(r)--n(e)-*-ne-神经
-os--s(o)--os-骨骼
-co(l)--t(u)--ta-大肠肿瘤
-go(t)-睾丸肿瘤
-go(v)-卵巢肿瘤
-ma(r)-乳腺肿瘤
-me(l)-黑色素瘤
-pr(o)-前列腺肿瘤
-tu(m)-杂类肿瘤
-toxa--tox(a)--toxa-毒素
-vet-兽用(用于词干之前)
-vi(r)--v(i)--vi-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8]美国采用名称(USAN)[1]皆使用此命名系统。词根一般用于表示药品类别,大多数情况下置于词尾。单抗名称均以“-mab”结尾。与大多数其他药品不同,单抗命名根据结构及功能在词尾前添加不同语素[1][9]

组成部分

抗体结构(飘带图)。图中左上及右上方最外结构是四个可变区

词干

“-mab”词干用于单克隆抗体及包含至少一个可变区(用于结合靶点的蛋白结构域)的片段。[10]抗原结合片段[11]单链可变片段[12]等人工合成蛋白因此适用本命名法。抗体的其他片段(如可结晶区域片段)及拟抗体适用其他命名系统。

来源亚词干

来源亚词干:小鼠(上左)、嵌合(上右)、人源化(下左)、嵌合-人源化(下中)、人(下右)单抗示意图
人类片段以棕色显示,非人类片段以蓝色显示。每个抗体顶端的方格是可变区;可变区中的互补性决定区以三个环表示。

在2017年初以前命名的抗体中词干前的亚词干用于表示产生该抗体的动物。[1]单抗首先于小鼠(亚词干“-o-”与“-mab”结合为词尾“-omab”)及其他非人动物中产生。INN与USAN在该系统废止前未接到命名大鼠(“-a-”)、仓鼠(“-e-”)、灵长类(“-i-”)抗体的请求。[10]

人免疫系统会将非人抗体识别为异物,或将此类抗体从体内迅速清除,或产生过敏反应[13][14]为防止此类副作用,抗体中一些片段可由人类氨基酸序列替换,亦可设计制造完全人类抗体。嵌合抗体恒定区替换为人类恒定区的抗体,使用亚词干“-xi-”。人源化抗体是可变区一部分替换为人类可变区的抗体,使用亚词干“-zu-”;人源化抗体除负责识别靶点的互补性决定区外所有片段一般皆由人类片段取代,有时会保留一些非人片段以保证具有良好结合能力。带有嵌合片段及人源化片段的抗体使用亚词干“-xizu-”。上述亚词干不表示用于生产抗体的物种。因此人-小鼠嵌合抗体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与人-猕猴抗体戈利昔单抗(gomiliximab)皆以“-ximab”结尾。纯人类抗体使用“-u-”。[2]

可将大鼠-小鼠杂合抗体设计为同时结合两种不同抗原。此类药物为三功能抗体,使用亚词干“-axo-”。[15]

靶点亚词干


命名方法推广之初靶点亚词干一般由一个辅音、一个元音、另一个辅音组成。最后的字母可在合成词难以发音时去除。循环系统使用“-ci(r)-”、免疫系统使用“-li(m)-”(lim来自淋巴细胞,lymphocyte)、神经系统使用“-ne(r)-”。靶点亚词干的最后一个字母通常在来源亚词干以辅音开始时(如“-zu-”、“-xi-”)省略,但也存在一些例外。由于目前仍不存在以肌肉骨骼系统为靶点的嵌合或人源化抗体INN药名,“-mul-”词干从未缩略为“-mu-”。靶点与来源亚词干合并后可产生“-limumab”(免疫系统人类抗体)、“-ciximab”(循环系统嵌合抗体,省略辅音r)等词尾。[1]

2009年命名法起启用了更短的靶点亚词干。新亚词干由一个辅音、一个元音组成,元音可在来源亚词干以元音开始时省略。人类免疫系统抗体词干因此为“-lumab”而非旧词干“-limumab”。“-ciximab”在内的一些词尾未变化。[2]旧系统中依照肿瘤类型有七种肿瘤靶点亚词干。由于许多抗体在不同肿瘤中得到研究,新命名法仅使用“-t(u)-”表示肿瘤。[1]

前缀

前缀无特殊意义。前缀在每一药品中应独特,并构成优雅命名(“well-sounding name”)。[2]具有相同来源和靶位亚词干的抗体因此仅有前缀相区分。识别完全相同靶位的抗体前缀亦有所不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与戈利木单抗golimumab)皆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其前缀因其化学结构而不同。[16][17]

附加词

抗体有时会以不同其他物质进行化学修饰,这些修饰在抗体名后以附加次体现。[2]其原因如下:

  • 抗体可由聚乙二醇化聚乙二醇修饰)延缓酶降解,防止降低免疫原性[18]此修饰由“pegol”表示,如培阿赛珠单抗(alacizumab pegol)。[19]
  • 肿瘤抗体可以细胞毒性分子修饰达到靶向给药单甲基奥瑞他汀E本身有毒,但在与抗体结合后可对癌细胞产生特异毒性,如格来莫单抗凡酯(glembatumumab vedotin);其附加词为“veotin”。[20]
  • 抗体可由螯合剂修饰以螯合放射性同位素三胺五乙酸衍生物喷地肽可与铟-111螯合,如卡罗单抗喷地肽(capromab pendetide)。[21]如药品包含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名应在抗体名之前。[2] 卡罗单抗喷地肽的正式名称因此为“铟(111In)卡罗单抗喷地肽”。[21]

历史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抗体的发现者之一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北里柴三郎在1890年发现血液中存在中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抗毒素;他们还发现抗毒素对毒素有特异性。[22]冯·贝林以此发现于1901年获得了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3]此发现一年后保罗·埃尔利希将抗毒素称为抗体()。[24]

乔治斯·克勒色萨·米尔斯坦于1975年发明了杂交瘤技术,奠定了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25]克勒与米尔斯坦因此发现与尼尔斯·杰尼共同获得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6]莫罗单抗-CD3于1986年获准成为第一个获准进行人类临床应用的单抗。[27]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50年建立了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系统并在三年后公布了第一个INN药名单。1990年左右有提案为单抗使用“-mab”,使用靶位与来源亚词干的现有系统在1991年到1993年发展完成。美国采用名(USAN)委员会与WHO协作后美国采用名下的抗体与INN系统下的名称基本相同。2009年前超过170种单抗按照词命名法命名。[10][28]

WHO于2008年10月召集工作组修改单抗命名法,以响应同年4月第46届国际非专利药品名商讨会上提出的问题。WHO于2009年11月加入了新的靶位亚词干。[10]2010年春INN录入了第一个以新系统命名的抗体。[29]

2017年4月第64届国际非专利药品名商讨会上WHO决定不再使用来源亚词干,自此新抗体命名不需带有此部分。[30]修改过的命名法在同年五月公布。[5]旧命名法无法区分生产抗体药物方法的细节区别,也无法体现生产方法的复杂性;上述原因在内的因素导致INN放弃来源亚词干。[31][5]

例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莫罗单抗-CD3于1986年获准临床运用,早于任何命名法。莫罗单抗-CD3是针对CD3的小鼠单克隆抗体的缩写(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targeting CD3)。[27]

2009年前

  • 阿达木单抗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其名称可拆分为“ada-lim-u-mab”,是针对免疫系统的人类单抗。若该药于2009年至2017年命名,则为“ada-li-u-mab”;若在2017年后命名则为“ ada-li-mab”。[16]
  • 阿昔单抗常用于阻止血小板凝结。其名称可拆分为“ab-ci-xi-mab”,是针对心血管系统的嵌合单抗。该名称以2009年及2017年命名法仍然相同。[32]
  • 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乳腺癌。其名称可拆分为“tras-tu-zu-mab”,是针对肿瘤的人源化单抗。[33]
  • 培阿赛珠单抗是以聚乙二醇修饰、针对循环系统的人源化单抗。[19]
  • 锝(99mTc)平妥单抗[34]锝(99mTc)巯诺莫单抗是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抗;巯代表默喷坦(merpentan),是锝-99m的螯合剂。[35]
  • rozrolimupab可拆分为“rozro-lim-u-pab”,是针对免疫系统的人类多克隆抗体。[36]

2009年至2017年

  • 奥拉单抗抗肿瘤药。其名称可拆分为“olara-t-u-mab”,是针对肿瘤的人单抗。[29]
  • 贝那利珠单抗用于治疗哮喘。其名称可拆分为“ benra-li-zu-mab”,是针对免疫系统的人源化单抗。[37]

2017年后

  • 贝兰他单抗莫福汀抗肿瘤药。其名称可拆分为“ belan-ta-mab”,是针对肿瘤的单抗,带有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化学上类似的细胞毒素。[38]

参见

  • 治疗用单克隆抗体列表
  • 单克隆抗体疗法

来源

  1. . United States Adopted Names. 2007-08-07 [200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9).
  2.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12-18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3.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07–109, 168–169. 2009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0).
  4. .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05-04 [2020-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5. (PDF).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7-05-26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05).
  6. (PDF) (报告). 2019 [2020-12-06]. WHO/EMP/RHT/TSN/2019.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19).
  7. Janeway, CA, Jr.; Travers, P.; Walport, M.; Shlomchik, M. J. 需要免费注册 5th. Garland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0-8153-3642-6.
  8. (PDF): 27–28. 1997 [2007-0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8).
  9. Mayrhofer, Patrick; Kunert, Renate. . Human Antibodies: 37–51. [2020-12-07]. ISSN 1093-2607. PMC 6294595可免费查阅. PMID 30103312. doi:10.3233/HAB-1803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0.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23 (3): 195–199 [2010-1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1).
  11.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18 (1): 61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3).
  12.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15 (2): 121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1).
  13. Stern, M.; Herrmann, R. .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 2005, 54 (1): 11–29. PMID 15780905. doi:10.1016/j.critrevonc.2004.10.011.
  14. Tabrizi, M.; Tseng, C.; Roskos, L. .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6, 11 (1–2): 81–88. PMID 16478695. doi:10.1016/S1359-6446(05)03638-X.
  15. Lordick, F.; Ott, K.; Weitz, J.; Jäger, D. .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008, 8 (9): 1407–15. PMID 18694358. doi:10.1517/14712598.8.9.1407.
  16. Miyasaka, N. .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 2009, 5 (1): 19–22. PMID 20476896. doi:10.1586/1744666X.5.1.19.
  17.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18 (2): 167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1).
  18. Veronese, F.; Pasut, G. .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5, 10 (21): 1451–1458. PMID 16243265. doi:10.1016/S1359-6446(05)03575-0.
  19.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22 (3): 221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20.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02-02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21. .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15 (2)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2).
  22. AGN.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931, 25 (2): 206. PMC 382621可免费查阅. PMID 20318414.
  23. . Nobel Foundation. [201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4. Lindenmann, J.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1984, 19 (4): 281–5. PMID 6374880. doi:10.1111/j.1365-3083.1984.tb00931.x.
  25. Köhler, G.; Milstein, C. .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5, 174 (5): 2453–5. PMID 15728446.
  26. . Nobel Foundation. [201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7. Mutschler, E.; Geisslinger, G.; Kroemer, H. K.; Schäfer-Korting, M. 8. Stuttgart: Wissenschaftliche Verlagsgesellschaft. 2001: 937. ISBN 978-3-8047-1763-3 (德语).
  28. . Drugs.com. [2010-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29. (PD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0-03-08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5).
  30.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07-31 [2017-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9).
  31. Parren, P.; Carter, P.J.; Pluckthun, A. . mAbs. 2017, 9 (6): 898–906. PMC 5590622可免费查阅. PMID 28621572. doi:10.1080/19420862.2017.1341029.
  32. . Drugs.com. [201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0).
  33. . Drugs.com.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34. (PDF). WHO Drug Inform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16 (3): 264 [2010-06-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1-21).
  35.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2. 2002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03).
  36. USAN Council. (PD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6).
  37. (PD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0-03-08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5).
  3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Drug Information. 2018, 32 (3): 431–2. hdl:10665/330907可免费查阅. License: CC BY-NC-SA 3.0 IGO.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