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夜鹰
南亞夜鷹(学名:),又名或,臺灣話俗稱石磯仔(白話字:,臺羅:)[5]或山蚊母(白話字:,臺羅:),是夜鷹目夜鷹科夜鷹屬的鳥類,廣泛分布於東洋界地區,主要棲息於於低地草原、河岸與灌木叢環境[6],亦可見於部分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7]。
林夜鹰 | |
---|---|
西方亞種雄鳥,可略見白色的外側尾羽 | |
西方亞種雌鳥,尾羽均為褐色 | |
科学分类 | |
Missing taxonomy template(修正): | SB |
: | SB SB |
种: | 林夜鹰 C. affinis |
二名法 | |
Caprimulgus affinis Horsfield, 1821 | |
亚种 | |
| |
異名 | |
列表
|
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至南亞一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脈與興都庫什山脈南側、經印度除塔爾沙漠以外所有地區、孟加拉、中南半島中西部與中國華南,東至台灣及菲律賓群島,南抵巽他群島與西南群島[1]。南亞夜鷹在以上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留鳥,惟在印度中南部為冬候鳥,在巴基斯坦至印度西北部一帶屬(春)夏候鳥[6][8],在金門和馬祖則屬稀有過境鳥[9]。
亞種
南亞夜鷹目前有十個亞種被大多數學者認可,這些亞種依外觀和地理分布大致能區分成兩大支系[6][10],分別為:
- 大陸支系(Franklin's Nightjar):以西方亞種為代表,主要分布於東洋界北方的亞洲大陸地區。體型較大,羽色較深。
- 馬來支系(Savanna Nightjar):以指名亞種為代表,分布於東洋界南方的馬來群島。體型偏中小型,羽色傾向於較淡的灰色調。
- 北菲律賓亞種(学名:):分布於呂宋、卡坦端內斯、民都洛、錫布延、內格羅斯與宿霧等島嶼。
- 民答那峨亞種(学名:):僅分布於民答那峨島。
- 指名亞種(学名:):分布於印尼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峇里島與龍目島,另自1980年代起在馬來半島南端的柔佛與新加坡也有漸多紀錄[17]。蘇拉威西南部的族群可能亦屬於此亞種。
- 蘇拉威西亞種(学名:):分布於蘇拉威西島的大部分地區。
- 西小巽他亞種(学名:):分布於小巽他群島西部的松巴哇島、科莫多島與弗洛勒斯島。
- 中小巽他亞種(学名:):分布於小巽他群島中部的松巴島與薩武群島。亞種名稱由日文中夜鷹的別稱「蚊吸鳥」(平假名:)轉寫而來。
- 東小巽他亞種(学名:):分布於小巽他群島東部的阿勒群島、帝汶島、羅地島與基薩爾島。2010年,有研究者在更東方的勒蒂島錄得雄鳥的叫聲,將本亞種(乃至南亞夜鷹這個物種)的分布疆域東界,從原先認為的帝汶島拓展至勒蒂島[18]。
荷蘭鳥類學家格洛夫·米斯(Gerlof F. Mees)則認為,蘇拉威西亞種(C. a. propinquus)、西小巽他亞種(C. a. undulatus)與中小巽他亞種(C. a. kasuidori)的外觀皆相當接近指名亞種,考量到夜鷹個體間羽色的多樣性,三者很可能都屬於指名亞種[19]。
棲息環境
南亞夜鷹通常棲息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20],但在1600至3100公尺高的中高海拔地區也有出沒紀錄[21][22]。常見於開闊的草原、灌木叢、農田[5][23][24]、岩石露頭和低海拔森林[6],亦可見於內陸溼地、潮間帶[1]、溝壑、沙質或礫石遍布的河床,以及部分地區的紅樹林、山坡地、機場、城鎮與人車稀少的郊區[21]。近半世紀以來亦有愈來愈多在大都市出沒,乃至穩定繁衍的紀錄[7][24][25]。
外形描述
體型
體長20至27公分[21],翼展長度64公分[25]。雄鳥通常大於雌鳥,雄鳥體重54至98公克[13],雌鳥體重75至110公克,屬於中小型的夜鷹[6]。南亞夜鷹的體型有地域分布上的差異,其中又以大陸支系體型較大,體長皆大於23公分[21]。下表以各個亞種的翼長與尾長為例,說明 大陸支系 與 馬來支系 的差異。
翼長(毫米) | 尾長(毫米) | ||||||
---|---|---|---|---|---|---|---|
最大 | 最小 | 平均 | 最大 | 最小 | 平均 | ||
monticolus (n = 67)[11][註 3] |
♂️ | 201 | 184 | 190 | |||
♀ | 199 | 180 | 187 | ||||
amoyensis (n = 7[11]/ 3 ♂️ 3 ♀[13][19])[註 4] |
♂️ | 194 | 186 | 186 | 118 | 116 | 117 |
♀ | 206 | 179 | 186 | 123 | 112 | 117 | |
stictomus (46 ♂️ 32 ♀)[19][26][27] |
♂️ | 197 | 184 | 192 | 121 | 102 | 109 |
♀ | 198 | 174 | 185 | 119 | 97 | 105 | |
griseatus (6 ♂️ 2 ♀)[19][28] |
♂️ | 170 | 160 | 165 | 103 | 87 | 93 |
♀ | 167 | 164 | 166 | 100 | 91 | 96 | |
mindanensis (2 ♂️ 1 ♀)[19][29] |
♂️ | 166 | 163 | 165 | 100 | 89 | 95 |
♀ | — | — | 157 | — | — | 81 | |
affinis (46 ♂️ 38 ♀)[19][註 5] |
♂️ | 171 | 154 | 162 | 97 | 86 | 94 |
♀ | 170 | 152 | 160 | 96 | 84 | 91 | |
propinquus (2 ♂️ 1 ♀)[30][31] |
♂️ | 171 | 170 | 171 | 101 | 101 | 101 |
♀ | — | — | 164 | — | — | 96 | |
undulatus (5 ♂️ 5 ♀)[19][31][註 5] |
♂️ | 168 | 162 | 165 | 100 | 92 | 96 |
♀ | 165 | 159 | 162 | 99 | 89 | 94 | |
kasuidori (3 ♂️ 8 ♀)[19][31][註 5] |
♂️ | 169 | 163 | 165 | 101 | 97 | 98 |
♀ | 165 | 162 | 164 | 98 | 90 | 94 | |
timorensis (6 ♂️ 6 ♀)[19][31][註 5] |
♂️ | 164 | 157 | 161 | 102 | 91 | 99 |
♀ | 162 | 152 | 157 | 99 | 85 | 92 |
此外,大陸支系的喙長(嘴峰長)介於9至12毫米,跗蹠長15.1至24.2毫米[13][32]。而馬來支系的喙長則介於8至10毫米,跗蹠長17至19毫米,同樣略小於大陸支系[29][30][33]。
在臺灣動物學家王穎針對臺灣亞種的調查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均會隨繁殖期有所波動。整體而言,非繁殖期雄鳥的平均體重為±19.0公克,明顯大於雌鳥的 110.0±14.6公克;繁殖期雄鳥平均體重則降至 82.3±10.1公克,雌鳥亦減至 76.8±5.7公克,兩者體重較為相近。其中雄鳥的體重平均值變化比雌鳥顯著,非繁殖期的重量比繁殖期多了四成。王穎推測,這種繁殖期體重下降的現象和其他部分雀鳥一樣,是減輕飛行負擔的機制,以提高親鳥飛行和覓食的效率,特別是以南亞夜鷹這類多在飛行時捕食的食蟲性鳥類而言,體重下降能增加飛行的靈活度,連帶提高捕食成功率,親鳥亦因此能養育更多的子代 77.2[27]。
形態
南亞夜鷹雌雄羽色相近,全身大致呈灰褐色,雜有細小白點與淺黃色、栗色或深褐色的蟲蠹斑,斑紋大小與形狀在個體間有很高的多樣性;大陸支系的羽色較深且偏褐色,其中又以西方亞種的羽色最深[11],馬來支系則較淺且偏鐵灰色。
虹膜深褐色,眼周有黃色細眼圈。喙紅褐色,尖端為黑色。前額至眉部羽色稍亮。後頸羽色稍淺,形成一圈不甚明顯的黃褐色區域。肩羽外羽片端部為米色,基部為黑色,內羽片則有米色蟲蠹斑,停棲時肩羽交疊,於肩部周圍彷彿形成一條V形米色斑紋。雄鳥的喉部兩側各有一個橢圓形白斑,雌鳥的斑塊則較暗淡,且後端較狹長,成頸圈狀。胸部至腹部密布深褐色細橫紋,腹部以下橫紋愈漸不明顯;胸部呈深灰色至褐色,至腹部以下逐漸過渡為米色,有些個體的尾下覆羽會接近白色[7][10][13]。
翼上覆羽褐色,帶有大量米色細斑,小覆羽羽色稍深。飛羽有多道深褐色與淺褐色交錯的橫帶,愈外側的飛羽顏色愈深,橫帶也愈不明顯;最外側初級飛羽(P10)的內羽片中段,以及往內至多三枚初級飛羽(P7至P9)的兩側羽片有醒目的淺色斑塊,雄鳥的斑塊顏色比雌鳥更亮,接近白色,西方亞種、民答那峨亞種與中小巽他亞種的斑塊較大。次級與三級飛羽為褐色,帶淺色雜斑,端部為米色[7][10]。
雄鳥最外側兩枚尾羽(R4和R5)幾近全白,惟端部略呈褐色或黑色,有別於其他夜鷹的尾羽只有部分區域為白色,是南亞夜鷹最顯著的特徵。這點也可用於分辨南亞夜鷹的性別,雌鳥的尾羽完全為褐色,沒有白色斑塊,但仍有極少數個體在最外側尾羽(R5)的內羽片端部有細小的白色斑點[7][10]。
叫聲
雄性成鳥會發出音頻上揚的「逐伊!」,並且重複多次。其聲高亢、尖銳而嘹亮,聲頻約在2至14千赫之間[27],主能量則大多落在2至5千赫的範圍內[21],音量可達90分貝以上[25],且傳播距離可超過800公尺[27],在文獻中尚有以「甚吵」[36]、「擾人清夢」[37]、「不入耳的哀鳴」[14]描述者。這種叫聲通常是在飛行時所發出,有宣示領域和求偶的作用,自一月下旬[38]至十一月中旬[18]都有其紀錄,其中又以二月至六月的繁殖期有特別高的鳴叫頻度[27]。
註釋
- 平均長度經四捨五入簡化
- 引註超過一份文獻者代表本文同時計入這些文獻的數據
- Baker僅列出67個個體的翼長數據。Jordon(1862)記載翼長8英寸(203.2毫米),尾長4.5英寸(114.3毫米),但未指出是雄鳥還是雌鳥。Beavan(1868)對一個體測得翼長8英寸(203.2毫米),尾長5英寸(127毫米),但同樣未註記性別。Baker & Inglis(1930)則記載雄鳥翼長7.5英寸(190.5毫米),尾長4.5英寸(114.3毫米)。
- Baker僅列出七個個體的翼長數據,故尾長另採譚(2003)與Mees(2006)總共對三隻雄鳥和三隻雌鳥測量得的數據。
- Mees認為指名亞種、蘇拉威西亞種(C. a. propinquus)、西小巽他亞種(C. a. undulatus)和中小巽他亞種(C. a. kasuidori)皆為同一亞種,因此其文中附表是依發現地點條列數據,本文的表則是從《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中對各亞種分布的敘述對應Mees報告中的紀錄,以此區分這四個Mees的報告中未註明的亞種。由於大多數學者目前仍認可這四個亞種的有效性,故本文仍採用十個亞種的版本。
參考資料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Deignan, H. G. . Bulleti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45, 186: 1–616 [2020-03-22]. ISSN 0362-92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 Hartert, E. . Ibis. 1892, 34: 274–288 [2020-04-25]. ISSN 1474-91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
- Barrowclough, G. F.; Groth, J. G.; Mertz, L. A.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6, 41 (1): 238–248 [2021-04-21].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06.05.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周鎮. . 國立鳳凰谷鳥園. 1999: 166–167. ISBN 957973468-2.
- N. Cleere in Josep del Hoyo, Andrew Elliott, Jordi Sargatal. eds. . Lynx Edicions. 1999. ISBN 978-84-87334-25-2.
-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 443–447 [2021-01-11]. ISBN 978-986-03-39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 Grimmett, R.; Roberts, T.; Inskipp, T. . Helm. 2008: 80–81. ISBN 978-0-7136-8800-9.
- 楊玉祥, 丁宗蘇, 吳森雄, 吳建龍, 阮錦松, 林瑞興, 蔡乙榮. (PDF).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0 [2020-07-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8).
- Cleere, 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69–271. ISBN 0-300-07457-3.
- Baker, E. C. S. .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1931, 51: 100–103 [2020-03-21]. ISSN 0007-15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 芦琦, 陈国玲, 李欣彤, 王晓宇, 巫嘉伟, 阙品甲, 张正旺. . 四川动物. 2017, 36 (6): 720. ISSN 1000-7083.
- 谭耀匡, 关贯勋. . 科学出版社. 2003: 14–17. ISBN 7-03-011418-3.
- 約翰∙馬敬能(John MacKinnon), 卡倫∙菲利普斯(Karen Phillipps), 何芬奇.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11–112. ISBN 7-5355-3224-1.
- 林文宏. . 玉山社. 1997: 257. ISBN 957-9361-70-3.
- 丁昶升. . 冠羽. 2013年7月, 231: 10–14. OCLC 859163065.
- Holmes, D.; Nash, 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4. ISBN 0-19-588927-4.
- Trainor, C. R.; Verbelen, P. .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2013, 133 (4): 272–317 [2020-05-23]. ISSN 0007-15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 Mees, G. F. (PDF). Zoologische Mededelingen Leiden. 2006, 80 (3): 1–261 [2020-07-29]. ISSN 0024-067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2).
- Brazil, M. . Helm. 2009: 270–271. ISBN 978-0-7136-7040-0.
- Holyoak , D. 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854987-3.
- 李晶晶, 韩联宪, 曹宏芬, 田园, 彭波涌, 王斌, 胡慧建. . 动物学研究. 2013, 34 (6): 531–548 [2020-04-03]. ISSN 0254-5853. doi:10.11813/j.issn.0254-5853.2013.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 陳加盛. . 田野. 2006: 320–321. ISBN 978-957-4132-66-9.
- Harvey, W. G. .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1976, 96: 122–123 [2020-03-20]. ISSN 0007-15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 Cheng, B.-Y.; Shyu, G.-S.; Wu, S.-C.; Lin, H.-H.; Hsu, C.-H.; LePage, B. A.; Fang, W. T. . Sustainability. 2019, 11 (6): 1778. ISSN 2071-1050. doi:10.3390/su11061778.
- Swinhoe, R. . Ibis. 1863, 5: 198–219, 250–311, 377–435 [2020-03-21]. ISSN 1474-91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
- 王穎.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97-18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9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Hachisuka, M. . H. F. & G. Witherby. 1934[1935]: 114–115.
- Mearns, E. 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05, 18: 83–90.
- Riley, J, H. . 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18, 31: 155–160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Mayr, E. .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44, 83: 123–194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馮雙. . 冠羽. 2009年1月, 182: 1. OCLC 859163065.
- Hartert, E. . Reichenow, A. (编). . Friedländer. 1897: 50–52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 Guillemard, F. H. H. .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85: 501–511 [2020-08-06]. ISSN 0952-83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Jathar, G.; Anpat, S.; Bhangare, B.; Patil, D. .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2014, 111 (2): 135–136. ISSN 0006-6982.
- 沙謙中. . 遠流. 2008: 58–59. ISBN 978-957-326-362-3.
- 廖本興. . 晨星. 2012: 124–125. ISBN 978-986-177-563-0.
- 洪福龍, 張進隆, 羅柳墀. (PDF). 鳥語. 2004, 258: 34–39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8).
外部鏈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林夜鹰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林夜鹰 |
延伸閱讀
- 台灣夜鷹的繁殖行為研究!! - 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arshall, J. T. (PDF). Ornithological Monographs. 1978, 25: 1–58 [2020-03-22]. ISSN 0078-659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8).
- Lawrie, Y.; Swann, R.; Stronach, P.; Perlman, Y.; Collinson, J. M. . Ostrich. 2017, 88 (3): 281–286 [2021-04-21]. ISSN 0030-6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Tsai, P.-Y.; Ko, C.-J.; Hsieh, C.; Su, Y.-T.; Lu, Y.-J.; Lin, R.-S. . 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 2020, 8: e49735 [2021-04-21]. ISSN 1314-2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