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大彎太陽光電場

南投大彎太陽光電場位於臺灣南投縣水里鄉,為台灣電力公司所興建營運的太陽能光電場,該光電場前身為明潭發電廠興建期間,地下洞道開挖的棄渣場[1],後續在921集集大地震期間也暫時作為災民收容場所使用,爾後水里鄉公所為發展觀光,及台電公司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合作改為太陽光電場至今。 而台電為防止光電板遭雜草生長影響效能,首度引進兩頭黃牛於場域間食草,形成「牛電共生」的景象[2]

南投大彎太陽光電場
南投大彎太陽光電場
全称台灣電力公司南投大彎太陽光電場
國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南投縣水里鄉
現況運轉中
始建日期2018年9月
啟用日期2020年8月28日
建造費用新臺幣7千萬元
持有單位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
太陽能發電
類型地面式太陽光能
場地面積13公頃
發電概況
3,300片
廠牌和型號新日光能源科技製太陽光電板
8MW
1MW

沿革

背景

明潭發電廠為臺灣目前唯二的抽蓄水力發電廠,該廠利用日月潭作為上池,水里溪興建明潭水庫做為下池,並於水溪左岸山壁內開鑿地下廠房,裝設六部共1,602MW的抽蓄水力發電機組,於1987年9月動工,1993年至1994年六部抽蓄機組陸續完工商轉[3]。而施工期間,地下廠房、隧道等開挖所產生之廢土,台電擇定於水鄉車埕的大彎地區作為棄渣場[4]

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7.3之強烈地震,造成臺灣中部嚴重災情,大彎棄渣場也因擁有廢棄碎石堆積成的碩大空地,暫時成為鄰近災民的臨時避難所[2][4]

2015年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曾因改善日月潭交通運輸的壓力,評估自水大彎棄渣場做端點站,到日月潭向山遊客服務中心纜車計畫,卻因纜車行經為水源保護區而最終宣告放棄[4],後續民營業者再次提出纜車BOT計畫,並將端點站改到車程,但環評法規修正後,纜車興建環境影響評估改交由環保署審查,民間企業擔心因此影響興建期程而最終宣告撤案[5]

計畫

水鄉公所在纜車計畫確定取消後,為持續推動當地觀光,並希望台電能夠活化閒置的大彎棄渣場,而台電公司本身也為配合政府再生能源政策,而積極尋找各廠區適合興建太陽光電場的場址,因此兩方合作決定將大彎棄渣場改建為太陽光電場[6]

台電公司將南投大彎光電計畫列入「太陽光電第二期計畫」[7],並由明潭發電廠電氣組規劃,再生能源處承辦[8],原本再生能源處於2018年9月11日對外招標南投大彎太陽光電新建工程[9],但因大彎棄渣場場內地勢落差超過3公尺,且早期隧道開挖所產生的廢棄碎石顆粒過大施工困難[2],因此該案公開招標後卻沒有廠商願意投標,台電將投資金額提升至新臺幣7千萬元仍兩度流標[6],因此台電評估後改以自辦興建工程[4]

施工

台電改自辦大彎光電廠工程後,評估棄渣場場地落差大,大石塊多等因素,經地質探勘團隊調查,若以傳統整地填平與地質改良的工法,不僅嚴重影響生態,施工期程會延長許多,故台電改採用擠壓地質的工法,以敲擊方式釘置樁頭,擠出樁位再以混凝土穩固基礎,此工法無須全面整地,也大大減少施工期程與經費,減少生態與環境視覺衝擊[4]

台電規劃利用13公頃棄渣場土地分兩期施作,第一期裝設3,300片太陽光電板,並特別選擇於集集大地震20週年的2019年9月21日完成第一度電併聯發出[2][10]

完工

2020年7月大彎光電場第一期1MW光電板完工併聯,並到該月底已經發出60萬度電,約相當於1,800戶家庭一個月用電量[2],2020年8月28日大彎光電場第一期竣工,是台電在南投興建的首座太陽光電場[2][8]。台電在第一期完工後緊接著啟動第二期工程,預計將再裝設8MW的光電板,預計在2021年底完工[10][4]

台電在大彎光電場第一期完工後,考量光電場若雜草孳生,易導致光電板效能降低,而現今環保意識抬頭,也規畫不使用除草劑來維護場址,因此台電首次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合作,引進「大仔」、「彎彎」2隻臺灣黃牛,以「牛電共生」概念達到自然除草的效果[2],除可節省除草費用外,更可成為當地一處友善環境的示範場域[10][4][1]

設施

發電機組

第一階段
光電板型號太陽能發電類型光電板數量(片)裝置容量(MW)商轉日期狀態
臺灣新日光能源科技製 URE D6M300H3A 太陽光電板地面式太陽光電3,300片1MW2020年8月28日商轉中
第二階段
光電板型號太陽能發電類型光電板數量(片)裝置容量(MW)商轉日期狀態
地面式太陽光電8MW2021年底(原定預計)施工中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臺灣)).
  2. . 台灣電力公司. 2020-08-19 [2022-04-24] (中文(臺灣)).
  3. .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2) (中文(臺灣)).
  4. 林育立. . 台電月刊. 2020-09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中文(臺灣)).
  5. 劉濱銓. . 自由時報. 2015-11-18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臺灣)).
  6. 劉濱銓. . 自由時報. 2018-08-04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臺灣)).
  7. .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2-04-24] (中文(臺灣)).
  8. . 台電綠網. 2021-08-28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中文(臺灣)).
  9. .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8-09-25 [2022-04-24] (中文(臺灣)).
  10. 林菁樺. . 自由時報. 2018-08-20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