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灵芝
南方靈芝(学名:Ganoderma australe)是担子菌门多孔菌目靈芝屬的多年生真菌。其他類近物種也被称为支架真菌或多孔菌[1]。最早於1828年被科學描述。本種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寄生在硬木樹幹,但因為會腐蝕宿主而被視為植物病原體,是馬來西亞的油棕染上莖基腐病(basal stem rot)的成因之一。
南方灵芝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
科: | 靈芝科 Ganodermataceae |
属: | 靈芝屬 Ganoderma |
种: | 南方灵芝 G. australe |
二名法 | |
Ganoderma australe (Pers.) Bres., (1912) | |
異名 | |
Elfvingia australis (Fr.) G. Cunn. (1965) |
南方靈芝 | |
---|---|
子實層上有萌發孔 | |
蕈傘為平坦 | |
子實層連接方式無適當分類 | |
缺少蕈柄 | |
孢印棕色 | |
寄生真菌 | |
食用狀況未知 |
分類命名
本種首次於1828年由瑞典真菌學家埃利亚斯·芒努斯·弗里斯以Polyporus australis的名字描述[2][3]。法國真菌學家納西斯·泰奧菲爾·帕圖拉爾於1889年將其移至靈芝屬,学名因而改为Ganoderma australe[4][3]。異名Ganoderma tornatum則由賈科莫·布雷薩多拉於1912年描述[5]。
特徵描述
巨觀結構
南方靈芝是一種大型真菌,子實體直徑通常約25厘米,可達50厘米,厚度為5—25厘米,子實體邊緣和下表面呈淺色,上表面呈深棕色或深灰色[6],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發現的標本則具有較淺色上表面[7]。與其他多孔菌一樣,其物理特性包括質地堅硬,呈現架子狀外觀[7]。本種沒有菌柄[8]。菌管呈分層結構,顏色為紅棕色,每層5—7毫米厚[8],每年都會在最底層下方產生新一層,當準備釋放孢子時會呈亮白色[6]。菌蓋是硬殼質,由生殖菌絲和黏結的骨骼菌絲組成[8]。生殖菌絲無色,薄壁,具分支和隔膜,3—6微米寬[8]。骨骼菌絲呈褐色或褐色,厚壁至實心,呈樹狀至針形,3—5微米寬,分支末端為鞭狀[8]。纏繞菌絲呈無色至微弱的黃褐色,厚壁,有分支,1—2微米寬[8]。菌孔通常為每毫米有三到四個,當子實體生長並接近釋放孢子時,菌孔呈白色,隨著時間推移或碰傷時變成棕色[6]。
微觀結構
從生理學角度,因為尚未發現根状体,所以猜測它們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透過空氣中的孢子 [9]。擔孢子呈卵形、廣橢圓形至先端截形或雙邊截形,9—13.5 × 6—12微米,外壁無色而平滑,內壁明顯具小刺,呈褐色或褐色[8]。溫度升高會降低其孢子尺寸[7]。與其他靈芝真菌一樣,孢印呈棕色,孢子釋放時很快就會使周圍區域(包括支架頂部的部分區域)沾上濃密的棕色灰塵[6]。
食用狀況
可食用性未知,但似乎因過於堅硬而難以進食,氣味極微,有苦味[6]。
生態分布
本種是多年生的真菌[7],於夏末和秋天時會釋放其孢子[6]。廣泛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可能是那些地區最常見的靈芝品種之一[7]。 已知會出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及從菲律賓到新喀里多尼亞和巴布亞 [9]。由於缺乏標本,尚不清楚本種是否出現在南美洲。
南方靈芝的宿主種類比其他靈芝屬物種更廣泛 [11],通常寄生在硬木樹幹下方[6]。有發現指它們生長在義大利的松樹上,可能以此嘗試寄生去其他種類的針葉樹[6]。它們也會寄生在馬來西亞的油棕[11]。
相關研究
本種被視為油棕莖基腐病(basal stem rot)的成因之一,在油棕業興盛的地方如馬來西亞,會將本種視為經濟上的巨大威脅[12]。因為不同真菌物種對不同檢測方法反應各異,為了能夠在油棕染病初期有所察覺,研究人員希望找到一些能夠廣泛應用的檢測方法,儘早找出受感染的油棕[12]。過往常用的方法有靈芝屬選擇性培養基(Ganoderma selective medium,GSM),當地常見的四種靈芝屬病原體,包括南方靈芝、拱狀靈芝、環帶靈芝和Ganoderma miniatocinctum,在此方法下都被檢測到致病性[12]。但上述方法只適用於靈芝屬病原體,研究人員希望找出更多檢測方法去判辨更多真菌物種[12]。他們嘗試含有多株抗體的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olyclonal antibody,ELISA-PAb)去檢測靈芝屬和其他屬真菌,但結果顯示四個靈芝物種中只有南方靈芝的致病性無法被識別。[12]。
參考文獻
- . NCBI. [2023-01-15] (英语).
- Elias Magnus Fries. 1. 1828: 108.
- . MycoBank.
- Patouillard, N.T. .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Mycologique de France. 1889, 5.
- Giacomo Bresadola. . 10 |issue=5: 502. 1912.
- . www.first-nature.com. [2024-03-15].
- Steyaert, R. L. .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1975-12-01, 65 (3): 451–467. ISSN 0007-1536. doi:10.1016/S0007-1536(75)80043-X (英语).
- . 臺灣生命大百科. [2024-04-04].
- Uk, Cab International; Steyaert, R. L. . Descriptions of Fungi and Bacteria. 1975, 45 [2022-11-27]. doi:10.1079/dfb/20056400447 (英语).
- Steyaert, R. L. . Persoonia -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Fungi. 1972-01-01, 7 (1): 55–118. ISSN 0031-5850 (英语).
- Pilotti, Carmel A.; Sanderson, Frank R.; Aitken, Elizabeth A.B.; Armstrong, Wendy. . Mycopathologia. 2004-09-01, 158 (2): 251–265. ISSN 1573-0832. PMID 15518355. S2CID 27078014. doi:10.1023/B:MYCO.0000041833.41085.6f (英语).
- Madihah, A. Z.; Idris, A. S. .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4-08-20, 13 (34) [2024-04-06]. doi:10.5897/ajb2013.1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