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 (五台)
南禅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1]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注 1]),为两村村民合资所建[2]。因其位置偏,规模小,在县志并无记载,故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期得以保存。[3]寺院自建成始,香火延续千年,后朝均有修缮,惟余大殿,乃唐代遗构。[2]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大殿坐北朝南[2],单檐九脊顶[注 2],构架抬梁式,其多种木构技法已成孤例[4],对后世研究唐代建筑具有重大意义。
南禅寺大殿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唐 |
编号 | 1-79 |
登录 | 1961年 |
古刹历史
唐朝
隋唐以来,多代帝王推崇佛教,至唐中期时[注 3],佛教已达鼎盛。[5]而五台山地区历来就是佛教圣地,千百年的积淀,使它周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寺庙。[6]彼时的南禅寺,只是台外由村民自发筹建的一座香火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南禅寺重修,殿内西平梁下留有墨迹“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2]大殿为典型的唐代木结构;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四架椽;屋顶为单檐歇山顶。[4]大殿内有同时期彩塑17尊,石狮3只,石塔1座。[4]周围配有山门等附属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0世纪50年代,文物专家又在五台县发现了南禅寺,大殿平梁上面有:“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的墨迹,推算其重建于公元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之前在抗战年代,日军曾拆取南禅寺内的砖块以修筑碉堡。文革时候,南禅寺院内的佛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1970年左右,来自五台山各庙的63名僧人被遣至南禅寺生活,为此,东西南殿内的佛像被放置殿外。七十年代中期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其进行修缮。[7]。1999年11月24日,3名抢匪进入南禅寺,剖开唐代佛像抢走内藏宝物,并锯断和劫走两尊似宫娃供养菩萨。
寺院结构
南禅寺坐北朝南,占地3078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为四合院型,分东、西两院,共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还包括东、西配殿等明清建筑。[8]:152
南禅寺内唐代古建还包括一座石塔和三只石狮。石塔为五层,高51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有佛像一尊,两侧各有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第三至第五层,每层的各面均雕刻有佛像三尊。石狮一只高78厘米,另两只高45厘米。
大殿详情
主体结构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九脊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约为方形。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大殿使用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支撑巨大的殿顶,墙壁没有承重作用,只起到间隔作用。柱头采用斗拱,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尾。 从此处得知,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使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大殿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
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屋顶坡度最平缓的建筑[9]。
大殿内部
在殿内中后部,有“凹”字形佛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坛上有唐代彩塑十七尊:释迦牟尼佛像居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列左右,还包括天王,金刚,童子等。佛坛四周,刻满花纹、莲瓣,为唐代砖雕艺术品。
大殿铺作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斗拱形制,在南禅寺大佛殿基本定型。大殿12根檐柱柱头均直接承托斗栱,此带有明显的唐风。[2]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出两跳,无补间铺作。[4]柱头正心栌斗[注 4]上置泥道栱,栱上架柱头枋[注 5],枋上隐刻185厘米泥道慢栱,栱头施散斗;斗口上又架柱头枋。前后檐柱头铺作中第一跳48厘米偷心[注 6]华栱为足材,与泥道栱交叉置于栌斗之上,四椽栿也为足材,尾部伸出檐外砍成第二跳33厘米华栱。故华栱两跳皆为足材。[8]:152栿上单材缴背伸出制成批竹昂式耍头,与令栱相交,施202厘米长的替木承橑檩槫。[10]昂型耍头与其下二跳华栱之间施交互斗[注 7]连接。山面铺作与檐下铺作基本相同,惟二跳华栱为单材,栱上丁栿[注 8]亦单材,伸出作昂型耍头。[10]转角铺作除两侧正出华栱,同时45°方向斜出单材华栱两跳,上置平盘斗,与长123厘米的令栱伸出部分制成鸳鸯交首栱,无衬方头。三种铺作中斗栱出跳皆非等距,而是由内到外逐渐缩减。[8]斗栱细部手法有两个特征:一是各柱头斗栱上第二层柱头枋上均施驼峰、皿板、散斗,用以承压槽枋,后世少见此法,特别是皿板的使用;[10]:67二是各栱栱头卷杀五瓣,每瓣都微向内倾3毫米,常见于齐隋时期石构件,现存木构建筑中仅此一例。在不影响构建承重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灵动的点缀。[10]:67-68大殿斗栱用料较大,栱枋断面尺寸多为26厘米,栱高多为37厘米,均超出宋《营造法式》规定,而宽度多为17厘米,则小于规定,其余斗栱构件与规定基本一致。[10]:68
- 前檐柱头铺作、补间隐刻驼峰及上方的斗
- 柱头斗栱上方正常视角被遮住的驼峰、皿板、斗结构
- 山面檐下铺作
- 转角铺作
- 山面中柱里跳华栱及丁栿
- 角柱里跳华栱及斜劄牵
争议
条目脚注
- 本篇条目括号内年份使用公元纪年,下不注明。
- 单檐九脊顶,即单檐歇山顶。
- 唐中期,一般为705年至805年,也有说742年至820年。
- 栌斗宽48厘米,耳高12厘米,平高5厘米,欹高13厘米。
- 一说为素枋。
- 偷心,即出跳(华栱、昂)上未使横栱。
- 交互斗24×29厘米,耳高7厘米,平高3.5厘米,欹高7.5厘米。
- 又称搭牵、劄牵。
参考资料
- 忻州市文物局. . 忻州网. 2017-03-21 [2017-07-12].
- 赵林恩. . 五台山研究 (太原市: 五台山研究会). 2010, (4) [2017-07-14]. ISSN 1000-61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 刘翔、王卓伦. . 新华网. 2016-01-05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 陈明达. . 文物参考资料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54, (11) [2017-07-14]. ISSN 0511-47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
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关,僧徒日广,佛寺日崇。
- 夏然蔚. . 环球人文地理 (重庆市: 西南大学、21世纪人才报社). 2013, (7) [2022-04-06]. ISSN 1000-97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 [201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 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ISBN 9787112135981.
- 李广洁. .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23年: 70–74页. ISBN 978-7-5457-2760-9.
- 祁英涛、柴泽俊. . 文物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80, (11) [2017-07-22]. ISSN 0511-47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Mortonstyle. . 新浪微博. 2024-01-15.
- 朱轩. 崔烜 , 编. . 澎湃新闻.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