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族

占族(占語:ꨂꨣꩃ ꨌꩌꨚ Urang Campa[4][5]越南语高棉語),東南亞民族,公元2世紀建古國占婆,至1471年被越南後黎朝瓦解成多個土司自治領地,1832年被越南阮朝改土歸流吞併滅國,今占人分佈於柬埔寨東部、越南中南部,總人口約50万。占婆語南岛语系,與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人亞齊語最親近。原為印度教徒,9-10世紀兼信佛教,至17世紀末部分變成穆斯林

占族
ꨂꨣꩃ ꨌꩌꨚ Urang Campa
người Chăm
ជនជាតិចាម
總人口
50萬
分佈地區
 柬埔寨317,000[1]
 越南127,000[2]
 老挝15,000[2]
 马来西亚10,000
 泰國4,000
 中国(海南回辉人)5,000(2000年)[3]
語言
占語馬來語高棉語越南語老挝語汉語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占族傳統信仰
相关族群
嘉莱族菲律賓人馬來族

分佈

歷史上,占婆國是以占族人為主體的國家(位於今天的越南中南部),後來在18至19世紀中葉,占婆國被越南滅國,占族人部分被越南人屠殺和同化,部分四處逃散。如今,占族比較集中的地區包括柬埔寨的磅湛省,越南的寧順省平順省等。在泰國老撾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海南島也有占族人及其後裔分佈,《宋史》卷489载:“雍熙三年(986年)……儋州上言:占城人蒲罗遏为交趾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這些海南岛的占族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为回族,被學界稱爲回辉人

占族人分为4个支系。第一个是受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影响的婆罗门占族,这一支系人数最多。第二支系数量也相当多,为婆尼占族,也称旧回教占族。第三支系是新回教占族,即伊斯兰占族。还有信奉占族傳統信仰的赫雷占族。婆罗门占族和婆尼占族主要生活在越南宁顺和平顺两省。婆罗门占族自称为本地占族或婆占,以与婆尼占族相区分。婆罗门占族沿袭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而婆尼占族的回教早已完全本地化,与当地民间信仰合为一体。伊斯兰占族信奉正统伊斯兰,他们主要居住在越南安江省、西宁省和胡志明市等地,他们是移居柬埔寨的越南占族,后又回迁并生活在越南南部地区。赫雷占族主要生活在越南平定、富安等省,他们信奉原始信仰,文化与周边的巴拿族埃地族比较相似。[6]

歷史

现今占族在东亚的分布图

占族人群的母系遗传主要为孟-高棉人等中南半岛南部的土著居民。父系分别来自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和印度等南亚地区。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北部不同,占婆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地在汉代屬於日南郡象林县,隶属于交趾刺史部,是汉代疆域的最南端。当地土著又称“林邑”。东汉末年(192年),占人区连杀死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日南郡的南部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补罗(Campapura,“pura”梵文意為“城邑”)。占婆建国初期,中国史书称之为“林邑”,南北朝以后则改称“占城”。至唐代又改称“占婆”、“占城”,國力一度非常兴盛。到15世纪,逐渐衰落,被越南逐步蠶食,1832年越南阮朝明命帝改土归流,占城完全灭亡。部分遺民仍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生活,亦有部份族人迁至今天的马来西亚地区。中国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占城稻”,就是由占婆引进中国的。他们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載:“占城、大食之民,岁航海而来贾于中国者多矣”。

語言

占族的語言占語分幾種方言,均屬於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是一种多音节非声调语言,拥有与马来语相近的底层词汇,但许多语法与马来语有差异。占族使用巴利文系统的占文,占文在17世纪诞生,由左至右书写,字母因地区而有差异,柬埔寨占文的字母表包括4个元音,2个双元音和29个辅音。越南占文字母表有五个短元音,五个长元音,和四个双元音,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和神职人员记录经书。占族人举行婚礼、葬礼等所有仪式都必须使用占语和占族文字,但据最新统计,在15岁以上的占族人当中,只有4%的人能顺利听说占语,14.85%的人会认字,但阅读、写作不精。其他80.45%的人不懂占语。

宗教

占人早期多信仰印度教佛教,占婆國後期,受阿拉伯商人的影響,部分皈依伊斯蘭教。有人说他们是受马六甲影响而信教。他們不吃豬肉但飲酒,齋月也只齋戒三天。

據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的說法,伊斯蘭教的傳入占婆,大約是中國宋代(960年至1279年)。而在占婆傳說當中,亦有阿拉(Allah)於1000年至1036年「君臨都城」之事。

馬司培羅估計,伊斯蘭教之傳入占婆,有可能源於「高棉之回教徒為馬來人所化,因以傳布回教於安南」。

馬司培羅又指出,時至20世紀初,柬埔寨的六萬占族人口,皆信奉伊斯蘭教;而越南九萬占族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的則佔三分之一,他們自稱為「占白尼」(Chams Beni)。「占」即占人,「白尼」即宗教子弟之意。越南有三分之二的占族為印度教徒,另有小部分維持傳統信仰。[7]

社會

占族古代分为椰子氏族和槟榔氏族两个族群,椰子氏族居住在南部,槟榔氏族则居住在北部。两个氏族都是母系社会,只有皇室家族例外,根据印度教传统,王位需由男性来继承。在占婆国时期,依照印度教传统,占族社会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但占族的种姓制度与印度本土有明显的区别,占族中的不同种姓可以通婚,高种姓的女人可以嫁给低种姓的男人。

婆罗门占族、婆尼占族和赫雷占族依然保留着典型的母系制度,伊斯兰占族则遵循父系制度。占族母系制度的具体表现包括子女随母姓,家庭财产由女儿继承,家族以母系划分,各项礼仪以母亲氏族为准。占族母系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孩子随母姓。其次是群居,家中女儿同母亲住在一起。一个家族的也一样,通常女儿是跟妈妈。小女儿将跟父母住一起,并享有财产继承权。财产分给所有女儿,但最小的最多,儿子什么都拿不到。

占族婚姻是女方把男方“娶”进门。”占族婚俗中,女方家可主动提亲。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父母将从当地小伙子中挑一个最好的当女婿。说媒、提亲等所有程序都是秘密进行的,他们常请媒人到男方家试探其态度。姑娘有权为自己找丈夫,而新郎要听从新娘的安排,并住在新娘家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年轻夫妇已可以单独生活,但仍要遵循女方家的习俗。去世后,占族男性将被安葬在母亲氏族的墓园里。

占族遵循的是母系制度,但并非母权制度。女性虽是一家之主,但实际上决定权仍掌握在其丈夫手中。族长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一个家族的女族长,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女主人,人们很少叫她女族长,而叫她的丈夫做族长。祭祀活动则有明确的分工。家里的由女人负责,庙塔里的则由男人负责。[8]

建築

占族的傳統居住建築是高脚屋,婆罗门占族和婆尼占族的高脚屋为传统的低架高脚屋,地板离地仅为35至40公分,伊斯兰占族和赫雷占族则是高架高脚屋。

占族的雕刻艺术和端庄雄伟的塔具有婆罗门教的风格,远望像短柄的火炬,一座塔是一个火炬,每一座塔又有若干火炬构成。每座塔有好几层,每层呈四方形,四角有4个巨大的柱子,都形似火炬,逐层缩短缩小,直到塔尖。塔是用砖砌起来的,他们的砖很独特,只要把砖头浸入水中,砖头的粉末就会流出来成为粘性很强的胶汁,两块砖头就可以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占族的塔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已故國王的陵墓,另一种是为祭神而建造的塔,最早的是6世纪的建筑。占族的塔遍布历史上占族分布的地区,保存完好的美山聖地现已成为世界遺產和著名旅游景点。

服飾

年长的占族男子常蓄长发,布巾缠头,身穿沙笼。但青年男子已经逐渐放弃传统服饰。占族妇女传统服装仍保持民族特色,通常包括传统长衫、里裙和披巾。传统长衣在占族语中叫做“奥卡美甘”(Aw kamei Cam)。其所用布料丰富多样,包括薄纱、丝绒、抽纱等。占族传统长衣为套头服装,衣领为圆形或心形,两侧不开叉。长至或长过膝盖的叫“奥踏”(Aw tah)。长至脚跟的叫“奥铎巴翁”(Aw dwa baung),奥铎巴翁为紧身服饰,腰部有开缝,镶嵌着一排子母扣,穿时紧紧裹着腰部,穿奥铎巴翁的时候里面要搭配裙子,有时还会配上两条互相交叉被称作“塔雷卡巴”(Taley kabak)的腰带。

名人

  • 区连占城第一王朝的建立者
  • 媚酰,11世纪占城妃子
  • 昌·利亚,18世纪阮朝农民起义领袖
  • 印拉萨拉,越南诗人
  • 波·达玛,越南政治活动家
  • 雷·格森,柬埔寨军事人物
  • 马田居,越南第十三届国会议员(2011-2016)
  • 刘文德,越南第十四届国会议员(2016-2021)
  • 布氏春玲,越南第十四届国会议员(2016-2021)
  • 唐氏美香,越南第十四届国会议员(2016-2021)

参考文献

引用

  1. .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2. .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3. Selon l'Ethnologu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Andaya, Leonard Y.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44 [2018-02-22]. ISBN 978-0-8248-31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5. Reid, Anthony. . NUS Press. 2006: 8 [2018-02-22]. ISBN 978-9971-69-3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6. . 越南之聲.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7. 馬司培羅《占婆史》第一章《土地及人民》,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譯本,6-7頁。
  8. . 越南之聲.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网页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占族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