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蘭語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他利用漢普森-林德循環來研究材料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的行為,然後在1908年首次液化氣。他還在1911年發現了超導性[1][2][3]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Heike Kamerlingh Onnes
出生(1853-09-21)1853年9月21日
 荷蘭格罗宁根
逝世1926年2月21日(1926歲—02—21)(72歲)
 荷蘭莱顿
国籍 荷蘭
母校海德堡鲁普雷希特·卡尔大学
格罗宁根大学
知名于超导现象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13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机构莱顿大学
博士導師Rudolf Adriaan Mees
博士生万德·约翰尼斯·德哈斯
彼得·塞曼

生平

昂内斯1853年出生于荷兰格罗宁根。他的父親哈姆·卡末林·昂內斯(Harm Kamerlingh Onnes)是一個磚廠的老闆。他的母親是阿納姆的安娜·葛迪納·科爾斯[4]

1870年,卡末林·昂內斯进入格罗宁根大学,第二年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在1871年到1873年间跟随物理学家罗伯特·本生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学习。1876年,昂内斯从格罗宁根大学本科毕业,1879年又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論文是“Nieuwe bewijzen voor de aswenteling der aarde”(地球自轉的新證據)。

莱顿大学

1882年,昂内斯成为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和物理实验室负责人,将实验室的主攻方向定为低温物理学。当时获得低温的主要手段是液化气体,1882年以前,只有氢气氦气尚未被液化。英国物理学家杜瓦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在1898年首次液化了氢气。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在昂内斯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于1894年创建了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建立了大型液化气工厂。1904年,他創辦了一個非常大的低溫實驗室,並邀請了其他研究者,這使他在科學界被高度重視。在被任命為教授僅一年後,他就成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5] 。同年,他的研究团队液化了氧气,两年后又液化了氢气。

液化氦气

1908年7月10日,他的团队又应用漢普森-林德循環和低溫恆溫器和焦耳-湯姆遜效應,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 °C(4.2 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随后,他又利用液氦获得了1.5 K的更低温。在當時,這是達到地球上最冷的溫度。原本的設備在萊頓的布爾哈夫博物館(Boerhaave Museum)。昂内斯因此被称为“绝对零度先生”。

超导

1911年,卡末林·昂內斯在非常低的溫度進行純金屬(汞、錫、鉛)的電性分析。有些科学家如威廉湯姆森(开尔文勋爵)認為,在絕對零度下,電子流經導體時會完全停止,或者說,金屬的电阻將趋于無限大。其他人,包括卡末林·昂內斯,覺得一個導體的電阻將穩步下降,下降到零。马希森(Augustus Matthiessen)指出,當溫度降低時,通常會提高金屬的導電率,或換句話說,電阻率通常隨著溫度下降。昂內斯利用液氦将冷却到4.3 K以下,发现铂的电阻为一常数。随后他又将冷却到4.2 K以下,测量到其电阻几乎降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1913年,昂内斯又发现也和汞一样具有超导性。同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内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昂内斯的领导下,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成为世界低温物理学的研究中心。1923年,昂内斯退休,1926年在莱顿逝世。为纪念他,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在1932年被命名为“卡末林·昂内斯实验室”。

个人生活

1877年,昂內斯和瑪莉亞(Maria Adriana Wilhelmina Elisabeth Bijleveld)结婚,有一子名阿爾伯特(Albert)。他的弟弟,麥梭(Menso Kamerlingh Onnes,1860~1925)是一位相當知名的畫家,其子Harm亦是画家;而他的妹妹珍妮(Jenny Kamerlingh Onnes)和另一個著名畫家弗洛里斯(Floris Verster)結婚。

参见

参考资料

  1. Sengers, Johanna Levelt: How Fluids Unmix: Discoveries by the School of Van der Waals and Kamerlingh Onnes. (Edita—the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Royal, 2002, 318 pp)
  2. van Delft, Dirk (2007) Freezing physics, Heike Kamerlingh Onnes and the quest for co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dita, Amsterdam, ISBN 9069845199.
  3. Blundell, Stephen: Superconductiv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2009, p. 20)
  4. . Nobel Media AB. [24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5. .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2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