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喀秋莎》(俄語:),又譯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也是為蘇聯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
蘇聯軍樂 | |
作詞 | 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 |
---|---|
作曲 | 馬特維·勃蘭切爾 |
样本 | |
喀秋莎(演奏版)
|
本曲講述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雖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並不如「雪球花」(音譯卡林卡)(俄語:)般屬於俄國传统民謠。
本曲於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喀秋莎並非由馬特維·勃蘭切爾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瑪伏拉》()。
詞義
喀秋莎是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在俄語的習慣上,很多名字除了暱稱以外還有更進一步的「爱称」以示親暱。例如,娜塔莉亞()的暱稱是娜塔莎(),而娜塔申卡()就是爱称。叶卡捷琳娜()的暱稱是卡佳(),而爱称就是喀秋莎()。
影响
《喀秋莎》這首歌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在前蘇聯,千百萬人把歌曲中的謝如玉當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她執著地等待著那位心上人的來信。戰爭期間,有許多蘇聯紅軍士兵通過報社給女孩寫信,傾訴衷腸。
歌曲在苏德战争期間曾出現十餘種歌詞變體,其普及程度更令紅軍炮兵以其為BM-13 火箭炮冠名,往後喀秋莎更成為了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詞。
歌曲自19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期开始在中國也广为流传至今。
日本Technōs Japan公司在1987年以後陸續推出的《熱血高校躲避球部》遊戲各版本中,在單人遊戲中的對蘇聯關卡內,使用了喀秋莎的改編曲版本。
2012年推出的日本電視动画《少女与战车》()第8集中,因真理学院的諾娜(声优:上坂堇)與卡秋莎(声优:金元壽子)二位角色以俄语重新演绎《喀秋莎》而使得此歌曲重新在ACG圈子内走红。但美国的动画流媒体网站Crunchyroll因此遭遇版权问题而不得不延期上架第8集;之后海外各地区发行的当地语言配音版或日语原版中,相应片段的歌曲皆被替换成了俄罗斯民歌《货郎》。[1]后来在海外发行的《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电影中,作为配乐出现的《喀秋莎》也遭到了替换。但是bilibili在中国大陆正规提供的《少女与战车》电视动画却保留了《喀秋莎》。[2]
在2015年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参加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於5月5日彩排中颂唱了本曲中俄双语版本,其中第一段为俄语,第二段为中文。[3][4][5][6]
歌詞
俄語歌詞 | 中文意譯 | 俄語音譯 | 中文歌詞[7] |
---|---|---|---|
|
|
|
|
起源
关于《喀秋莎》一歌的来源,说法很多。有的说是源自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与《三个坦克手》出自同一事件。还有一说,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与《神圣的战争》同源。也有人认为,这首歌实际上是苏联诗人马特维·勃兰切尔在1938莫斯科看到祖国东西临敌,战火纷飞有感而发,创作出喀秋莎。總之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
- .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 .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中国大陆))
- .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 . 新华社. 2015年5月7日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CCTV军事官方频道 CCTV Military Science Official Channel, , 2015-07-20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在中國《喀秋莎》被翻譯成中文,由趙渢,呂寒柏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