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偶極

印度洋偶極(Indian Ocean Dipole)或印度洋双极是指印度洋異常的氣候振盪現象,由氣候研究人員於1999年發現,現象出現時會使印度洋東西側的海水溫度混亂,改變正常風向。整個氣候模式的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情況類似聖嬰現象。此現象分別有正負兩個極端,當印度洋西側海面溫度比正常高時稱為正偶極,相反則稱為負偶極。[1][2]

在1997年11月印度洋偶極發生,印度洋西側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近印尼的海面溫度明顯比正常低了約攝氏4度,引致印度洋的東側和西側皆出現極端天氣

當正偶極發生時,印度洋西側海面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該區大氣對流變得活躍,非洲東部因而會產生較大降雨,而在印度洋東側卻相反,海面溫度下降,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會出現乾旱,加大火災風險。

當負偶極發生時,印度洋西側海面溫度異常地持續低溫,該區大氣對流變得緩慢,非洲東部因而會只有較少降雨,而在印度洋東側卻相反,海面溫度變暖,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會產生大雨,加大水災風險。

發生

過去,每30年平均發生4次正偶極或陰偶極,每次持續約6個月。連續多年發生正偶極的情況十分罕見,記錄上只有兩次,即1913年至1914年,以及2006年至2008年。[3][4][5][6]

2006年及2008年連續三年出現了正偶極,及後發生了嚴重的2009年維多利亞森林大火

2010年10月出現了一次強烈的負偶極,[7]加上同年發生的反聖嬰現象,造成了嚴重的2010-2011年昆士蘭洪水2011維多利亞州洪水

2019年出現了一次強烈的正偶極,[8],[9]加上聖嬰現象,同年發生了嚴重的2019-2020年澳洲叢林大火

相關

參考資料

  1. Saji et al. 1999
  2. Webster, P.J.; Moore, A.M:Loschnigg, J.P., Leben, R.P. . Letters to Nature. 1999, 401 (6751): 356–360. Bibcode:1999Natur.401..356W. PMID 16862107. doi:10.1038/43848.
  3. Cai W, Pan A, Roemmich D, Cowan T, Guo X.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 36 (8): L037038 [2020-01-08]. Bibcode:2009GeoRL..36.8701C. doi:10.1029/2008GL0370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4. Cooper, Dani.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March 25, 2009 [December 2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5. Perry, Michael. . Reuters. February 5, 2009 [December 2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6. Rosebro, Jack. . Green Car Congress. February 12, 2009 [December 2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7. . Low-latitude Climate Prediction Research. JAMSTEC. [2020-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8. Tan, Audrey. . The New Paper. 2019-08-22 [201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英语).
  9. Tan, Audrey. . The Straits Times. 2019-08-22 [201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英语).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印度洋偶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