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熊属

印度熊属(学名:Indarctos)是一个灭绝的熊属,生存于中新世时期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其存在时间约为620万年,从大约1100万年前到530万年前。

印度熊属
化石时期:
I. atticus 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亚科: Ailuropodinae
族: 印度熊族 Indarctini
Abella et al., 2012
属: 印度熊属 Indarctos
Pilgrim, 1913
模式種
鹽嶺印度熊
Indarctos salmontanus

Pilgrim, 1913

旁遮普印度熊 I. punjabiensis (Lydekker, 1884)
師氏印度熊 I. zdanskyi (Qiu & Tedford, 2003)[1]
中華印度熊 I. sinensis (Zdansky, 1924)
I. vireti (Villalta & Crusafont, 1943)
I. arctoides (Deperet, 1895)
I. anthracitis (Weithofer, 1888)
鹽嶺印度熊 I. salmontanus (Pilgrim, 1913)
阿迪庫斯印度熊 I. atticus (Weithofer, 1888)
I. bakalovi (Kovachev, 1988)
拉氏印度熊I. lagrelli (Zdansky, 1924)
奧勒岡印度熊 I. oregonensis (Merriam et al., 1916)
內華達印度熊 I. nevadensis (Macdonald, 1959)[2]

最古老的印度熊属化石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大约1100万年前至770万年前),最年轻的化石来自哈萨克斯坦(大约900万年前至530万年前)。在北美洲,这种动物与Plionarctos同时存在(大约1030万年前至330万年前)。

发现、历史和分类学

发现

1988年在Karabulak地层中发现了一颗臼齿(编号为MNA 1839/km-83),最初被临时归为Indarctos sp.属。在2017年重新检查后,该牙齿被归入了旁遮普印度熊属。这颗牙齿被发现属于一只年轻个体,可能是一只雄性熊,也是已知的该物种中最大的牙齿。这可能是由于性二形性,因为现生的雄性熊比雌性熊更大[3]

物种

印度熊属已知有几个物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北非,但大多数物种仅有残片化石,这使我们对某些物种的解剖学、生活方式、分类学和古生态学知识不足。这些物种通常是基于较差的遗骸建立的,没有考虑到性二形性、古地理变异和个体变异的存在,结果出现了一些其分类有效性受到质疑的物种。

以下是该属的一些物种:

I. arctoides:该物种以草食为食,是后来的旁遮普印度熊的祖先。

旁遮普印度熊(学名:I. punjabiensis):该物种是印度熊属地质年代最年轻、最后的物种。在晚中新世期间(6.3-6.5百万年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它存在于哈萨克斯坦的Karabulak地层,到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的Dhon Pathan地层都有发现。它是从早期的I. arctoides进化而来,但与其祖先不同的是,它是杂食性的,并且体型更大。基于其前肢与现代棕熊相似,它可能具有类似的运动适应性,这样的进化特征导致印度熊属样的熊移入了北美洲。晚中新世末期,旁遮普印度熊作为其属中的最后一个物种灭绝了。

分布和古生态学

一些化石发现地点和标本的年龄如下:

  • Box T Site,德克萨斯州利普斯科姆县,年代为大约930万至920万年前。
  • Rattlesnake site,俄勒冈州格兰特县,年代为大约1030万年前至490万年前。
  • Withlacoochee River Site 4A,佛罗里达州马里恩县(Indarctos sp.),年代为大约1030万年前至490万年前。
  • 中国云南省禄丰市(I. atticus),年代为大约900万年前至530万年前。
  • 土耳其Trace地区Yulafli (CY)(I. arctoides),年代为大约970万年前至870万年前。
  • 西班牙马德里盆地的Batallones-3(I. arctoides),年代为大约1160万年前至530万年前[4][5]

哈萨克斯坦,旁遮普印度熊物种在Karabulak地层中发现,年代为晚中新世(6.3-6.5百万年前)。它与三个鼬科动物(Martes sp.,Promeles sp.,Plesiogulo crassa Teilhard),三个食肉动物(Adcrocuta eximia,Hyaenictitherium hyaenoides orlovi,Amphimachairodus kurteni),四个奇蹄类动物(Hipparion hippidiodus,H. elegans,Chilotherium sp.,Sinotherium zaisanensis)和六个偶蹄类动物(Cervavitus novorossiae,Procapreolus latifrons,Samotherium cf. irtyshense,Paleotragus(Yuorlovia)asiaticus,Tragoportax sp.,Gazella dorcadoides)共存。旁遮普印度熊生存的气候温和干燥,是广阔的开阔草原的栖息地。

参见

参考资料

  1. Qiu, Zhan-Xiang; Tedford, R. H. [A New Species of *Indarctos* from Baode, China]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3, 41 (4): 278–288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28).
  2. MacDonald, J. R. .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59, 33 (5): 872–887. JSTOR 1300922.
  3. . www.zin.ru.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4. Batallones-3 site
  5. Abella J, Valenciano A, Pérez-Ramos A, Montoya P, Morales J (2013) On the Socio-Sexual Behaviour of the Extinct Ursid Indarctos arctoides: An Approach Based on Its Baculum Size and Morphology. PLoS ONE 8(9): e73711. doi:10.1371/journal.pone.00737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