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舌边近音
卷舌边近音是辅音的一种,它在国际音标中的符号是 /ɭ/,在X-SAMPA的符号是 l`。汉语普通话没有此音,个别北京人发声母l时,舌尖太卷,就发成此音。
| 卷舌边近音 | |||
|---|---|---|---|
| ɭ | |||
| IPA編號 | 156 | ||
| 編碼 | |||
| HTML碼(十進制) | ɭ |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6D | ||
| X-SAMPA音標 | l` | ||
| ASCII音標 | l. | ||
| IPA盲文 | |||
| |||
| 音頻範例 | |||
|
來源 · 幫助 | |||
特征
卷舌边近音有如下特征:
该音见于语言中
[ɭ̺] 表示舌尖音,[ɭ̻] 表示舌面音。
| 语言 | 词汇 | 国际音标 | 词义 | 注释 | |
|---|---|---|---|---|---|
| 巴什基尔语 | [jɪ̞ɭ] | 风 | 舌尖卷舌边音;出现在前元音环境。 | ||
| 汉语 | 诸城话(胶辽官话) | 小梨儿 | [ɕiɔ ɭəɻ](声调略) | 见于儿化时的声母卷舌现象。 | |
| 枣强话(冀鲁官话) | 儿、耳、二 | [ɭ̩](声调略) | 日母“儿类字”的读法。另有:淄博话读 [ɭə],巨鹿话读 [əɭ]。 | ||
| 遵义话(西南官话) | 红灯 | [hong dəɭ̩/dʌɭ̩](声调略) | 若字尾有辅音,儿化的卷舌边近音会取代其辅音。同时日母儿类字也会出现不卷舌的读音[le]。 | ||
| 伊宁迪拉呱语 | [maɭuwija] | 鸸鹋 | |||
| 法罗语 | [ɔɻɭa] | 早 | /l/在/ɹ/后的同位异音。参见法罗语音系 | ||
| 法语 | 标准法语[1] | [bɛɭ ʒɑ̃b] | 美腿 | 部分使用者/l/在/f/和/ʒ/前的同位异音。[1]参见法语音系 | |
| 古吉拉特语 | [nəɭə] | 敲 | 记作⟨⟩。读作/ɭə/。[2] | ||
| 卡纳达语 | [ˈeɭɭu] | 芝麻 | 对应的字母是 <>。 | ||
| 汉特语 | 东部方言 | [puɭ] | 少量 | ||
| 一些北部方言 | |||||
| 韩语 | / | [soɭ] | 松果 | 记作⟨⟩。也可能读作/l/。在音节首是/ɾ/ | |
| 马拉雅拉姆语 | [mɐl̪əjɐ̞ːɭ̺̠ɪ] | 马拉雅拉姆人 | 对应的字母是 <>,是舌尖音,发音部位靠后。 | ||
| 马拉地语 | [kuɭa] | 部族 | 对应的字母是 <>。 | ||
| 马普切语[3] | [ˈmɐ̝ɭɜ] | 野兔 | /ʐ/可能的实现之一;可能是[ʐ]或[ɻ]。[3] | ||
| 宫古语 | 伊良部方言 | [pɭːma] | 昼 | /ɾ/除音节首外的同位异音。 | |
| 奥里亚语 | [pʰɔɭɔ] | 水果 | 记作⟨⟩。读作/ɭɔ/。[2] | ||
| 拉贾斯坦语 | [pʰəɭ] | 水果 | 记作⟨ळ⟩。 | ||
| 梵语 | 吠陀梵语 | [gɐruɭɐ] | 神话中的鸟,毗湿奴的瓦哈那 | 记作⟨⟩。读作/ɭɐ/。此辅音出现在吠陀梵语,但在古典梵语演变为ड。参见吠陀梵语和梵语音系。 | |
| 挪威语 | [fɑːɭi] | 危险的 | 东部和中部方言 | ||
| 旁遮普語 | [t̪reɪɭ] | 露 | 对应的字母是 <>,多见于乡下口音。 | ||
| 瑞典语 | [soːɭ] | 低语声 | 见瑞典语发音。 | ||
| 泰米尔语[4] | [puɭi] | 罗望子树 | 对应的字母是 <>。 | ||
| 泰卢固语 | [niːɭːu] | 水 | 对应的字母是 <>。 | ||
内文引注
-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第192頁.
- Masica (1991:97頁)
- Sadowsky et al. (2013),第90頁.
- Keane (2004:111頁)
全文参考
- Keane, Elinor,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4, 34 (1): 111–1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svg.png.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