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73号。旧址是厦门大劫狱事件的发生地,小说《小城春秋》即以此事件创作。今存民国时期监牢三座、刑讯室一座,周边建有高4米的砖砌围墙,狱区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3平方米[註 1]。监牢单层,砖、石、木结构,密梁双折坡布瓦顶平屋[2][1]。1982年旧址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现为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4]、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43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旧址内群雕及横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73号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30年
编号6-0967-5-094
登录2006年5月25日

历史

清道光《厦门志》载清廷设厦防同知署在城外厦门港鸿山寺东,是康熙二十五年“移泉州海防同知驻厦门”所建[6]:38。乾隆三十年(1765年)同知黄彬建监狱十四间,“以禁台递人犯”[6]:38[2]。民国时厦门市区地图则将此处标记为“厅署”[7]及“思明县衙门”[8]。1912年划同安县嘉禾里思明县始称此机构为“思明监狱”。现在旧址内仍存一方民国五年所立的“思明县建筑监狱碑”[9]

四一二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右派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人实施镇压[2]。从此国共两党走向对立。1930年3月18日,反帝大同盟在厦门中山公园召开纪念北京惨案大会(即三一八事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开会时,中共厦门市委书籍刘瑞生等五人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关押于思明监狱。此前在思明监狱关押的“政治犯”达三十多人[5]:27 61-62

1930年3月底开始,中共福建省委经过多次研究决定组织力量进行武装劫狱,指定省委书记罗明、军委书记王海萍,组织部长谢汉秋(即谢景德)、军委秘书陶铸和团省委书记王德共5人组成破监委员会[5]:46:46。1930年5月25日上午9时劫狱开始,由陶铸带队。20分钟后破狱成功,成功营救出40多为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1]。出狱的共产党员即从厦门港乘船离开厦门岛,共产党一方无一人伤亡。先经鼓浪屿随后向东到达同安(今属翔安区)的彭厝珩厝[5]:148[10]

破狱事件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媒体诸如厦门《江声报》、上海《申报》等均对此事进行报道。解放战争后、厦门作家高云览以此为素材,加工创作了长篇小说《小城春秋》,自此破狱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5]:226

保护

修缮

因气候阴湿,白蚁为患,旧址先后经过1985年、1993年及1999年抢救性维修[2]

同时,相关部门亦有意对破狱斗争旧址进行长远的规划改造,如建设中心广场、社区绿地、雕塑及纪念亭等[5]:228。1988年南面的一座牢房辟为厦门破狱斗争史迹陈列室[1]

保护范围

原思明监狱所在范围[3]及蒋厝风貌建筑所在范围[11]

图库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注释

  1. 一说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1]

参考资料

  1.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四册. 方志出版社. 2004: 3204. ISBN 9787801920263.
  2. 罗才福、何丙仲、陈志铭. . 文物出版社. 2003. ISBN 7501014604.
  3. . www.xm.gov.cn.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4. . www.xm.gov.cn.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5. 张仲淳 主编. . 厦门市博物馆. 2004.
  6. 周凯.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编. . 鹭江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6100677.
  7. (地图). 全閩新日報社. 民國己未 (1919).
  8. (地图). 民国 (1912-1949之间).
  9.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07: 134–135. ISBN 9787504339423.
  10. . www.fj.chinanews.com.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11. . www.fujian.gov.cn. [2021-08-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