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磁矩

量子電動力學中,一個粒子的異常磁矩英語:)就是除去該粒子的磁矩(又稱磁偶極矩,用於量度磁源的強度)之外,從量子力學而來的額外影響,一般由带圈的費曼圖贡献。

對應樹狀費曼圖的“狄拉克”磁矩(一般被視為經典結果)可由狄拉克方程求得。一般以g因子表示;狄拉克方程預測g=2。就例如電子的粒子而言,其觀測值與經典結果相差約千分之幾。這個差就是異常磁矩,以a表示,其定義如下:

電子

對費米子磁矩的單迴圈修正

異常磁矩的單迴圈修正對應最早且最大的量子力學修正,而電子的異常磁矩單迴圈修正可由右圖頂點函數的計算所得。這個計算還是相對地直接的[1],單迴圈結果為:

其中α為精細結構常數。這個結果最早由朱利安·施溫格於1948年得出[2],而這個數也被銘刻在他的墓碑之上。電子異常磁矩的量子電動力學公式係數的計算到2009年已經用到α4[3],而且已知解析值已逹到α3[4]。量子電動力學的預測值與實驗觀測值在超過10位有效數字時仍然一致,因此電子異常磁矩是物理學史上確認準確性最高的常數。

現時的實驗與誤差為[5]

根據以上的數值,a的已知準確度大概為十億分之一(10-9)。要達到這樣的準確度,量度g時的準確度需達千億分之一(10-12)。

μ子

μ子g-2的單迴圈最小超對稱標準模型修正,分別內含超中性子超μ子(左),以及超荷子超μ子超中微子

μ子的異常磁矩計算方式與電子的相近,它的量度可以作為標準模型的精密試驗。μ子的異常磁矩預測值包含三個部份[6]

首兩個部份分別代表電子和光子迴圈,以及W及Z玻色子迴圈,而它們可以通過第一原理的計算準確地得知。第三部分代表強子迴圈,而這部份不能單獨通過理論來準確得知。它需要使用通過量度電子反電子(e+e-)碰撞時重子轉化成μ子所得的實驗比值(R)來估算。實驗值與標準模型預測值的不確定度在2006年時超過標準差的3.6倍[7] ,意味着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學可能對此有所影響(或是理論/實驗誤差並不是完全受到控制)。這是標準模型與實驗間其中一項由來已久的差異。

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E831實驗研究μ子與反μ子在不變外加磁場下的進動,實驗中粒子環繞密閉的貯存環運動[8]

E821實驗對外公佈的平均值為[9]

其中第一個誤差是統計誤差,第二個是系統誤差[6]

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有一項新的實驗,叫“缪子g-2”,他們計劃使用E821實驗用的磁鐵來改進這個數值的準確度[10]。该实验2017年开始取数,美国中部时间2021年4月7日公布第一次公布结果[11]

实验值与标准模型预言的理论值相差4.2σ,这种偏差来自统计涨落的概率为1/40000。这暗示了可能存在的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

複合粒子

複合粒子的異常磁矩通常都相當大。由夸克組成且帶電荷的質子如此,而帶中性電荷的中子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引用

  1. Peskin, M. E.; Schroeder, D. V. . . Addison-Wesley. 1995. ISBN 978-0-201-50397-5.
  2. Schwinger, J. . Physical Review. 1948, 73 (4): 416. Bibcode:1948PhRv...73..416S. doi:10.1103/PhysRev.73.416.
  3. Aoyama, T.; Hayakawa, M.; Kinoshita, T.; Nio, M. . Physical Review D. 2008, 77 (5): 053012. Bibcode:2008PhRvD..77e3012A. arXiv:0712.2607可免费查阅. doi:10.1103/PhysRevD.77.053012.
  4. Laporta, S.; Remiddi, E. . Physics Letters B. 1996, 379: 283–291. Bibcode:1996PhLB..379..283L. arXiv:hep-ph/9602417可免费查阅. doi:10.1016/0370-2693(96)00439-X.
  5. Hanneke, D.; Fogwell Hoogerheide, S.; Gabrielse, G. . Physical Review A. 2011, 83 (5): 052122. Bibcode:2011PhRvA..83e2122H. arXiv:1009.4831可免费查阅. doi:10.1103/PhysRevA.83.052122.
  6. Hoecker, A., Marciano, W. J. (2013), "The Muon 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 in Beringer, J.; et al. (Particle Data Group). . Physical Review D. 2012, 86 (1): 1. Bibcode:2012PhRvD..86a0001B. doi:10.1103/PhysRevD.86.010001.
  7. Hagiwara, K.; Martin, A. D.; Nomura, D.; Teubner, T. . Physics Letters B. 2007, 649 (2–3): 173–179. Bibcode:2007PhLB..649..173H. arXiv:hep-ph/0611102可免费查阅. doi:10.1016/j.physletb.2007.04.012.
  8. .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1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9. (PDF). [2015-06-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10. . Press Release. May 8, 2013 [Ma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11. . symmetry magazine. [202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英语).

来源

书籍
  • Vonsovsky, Sergei. . Mir Publishers. 1975.
期刊文章

外部連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