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蕨屬
古蕨屬(學名:),又名古羊齒屬,是一屬已滅絕的樹狀植物,具有蕨類型的葉片。生存於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纪。其化石分布於全世界[1],是有用的指相化石。古蕨屬的發現,加強了真蕨綱和裸子植物之間在系統發育上的聯繫,它們可能在之後演化成最早的裸子植物。[2]
古蕨属 化石时期:晚泥盆紀–早石炭纪 | |
---|---|
Archaeopteris hibernica的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目: | †古蕨目 Archaeopteridales |
科: | †古蕨科 Archaeopteridaceae |
属: | †古蕨属 Archaeopteris Dawson (1871) |
種 | |
Archaeopteris fissilis |
古蕨的學名"Archaeopteris"是來自於古希臘文ἀρχαῖος(archaīos,意指「古代」),以及另一希臘字πτέρις(ptéris,意指「蕨類」)。
特徵
古蕨結合了木本樹木和草本蕨類的特徵,具有類似裸子植物的木質樹幹,卻利用孢子繁殖,而非種子。它們的植株外觀看似一顆頭重腳輕的聖誕樹,能長到大約30米的高度,某些物種的樹幹直徑超過1.5米。樹冠由大片的二回羽狀複葉組成,在一個平面上排列著羽片狀的小葉,孢子囊著生在小葉的軸上,孢子異型。[3][1]
棲地
古蕨喜生長於潮濕的土壤中,如氾濫平原或河濱等地[1],為古生代早期森林冠層植被的重要組成物種。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生物學和地質科學教授史蒂芬·謝克勒(Stephen Scheckler)曾說:「在古蕨出現在地球上後,他們很快地成為地球上的主要樹種之一,幾乎所有可居住的陸地區域都能發現此類植物。」[4]
謝克勒認為,古蕨在改變環境的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們的殘枝敗葉滋養了溪流,是淡水魚類演化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其數量和品種都在那個時期爆發性地增加,影響了其他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古蕨也是第一個發展出廣泛地下根系的植物,因此對土壤中的化學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旦這些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它們便會不斷發生改變。這是一次性的事情。」[5]
古蕨可能在泥盆紀時期對地球的氣候轉變發揮了作用,並在進入石炭紀不久後的短時間內滅絕。
物種
- Archaeopteris fissilis
- Archaeopteris halliana
- Archaeopteris hibernica
- Archaeopteris macilenta
- Archaeopteris obtusa
參考文獻
- Walker, Cyril; Ward, David. . Smithsonian Handbooks revised, illustrated.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300. ISBN 0789489848.
- Bateman, R.M.; W.A. Dimichele. (PDF). Biological 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4, 69: 345–417 [2010-12-30]. doi:10.1111/j.1469-185x.1994.tb01276.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15).
- .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9) (英语).
- Nix, Steve. . Forestry.about.com.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 Virginia Tech, "Earliest Modern Tree Lived 360-345 Million Years Ago," ScienceDa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 April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