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短翅鶯
臺灣短翅鶯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蝗鶯科 Locustellidae |
属: | 蝗莺属 Locustella |
种: | 臺灣短翅鶯 L. alishanensis |
二名法 | |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et al., 2000) | |
異名 | |
|
本种原名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Rasmussen, Round, Dickinson & Rozendaal, 2000,后移入蝗莺属。2022年,为了与其新的分类地位相符,“中国鸟类名录”10.0版将台湾短翅莺的中文名修改为台湾短翅蝗莺。[2]
分類
本種曾被認為是高山短翅鶯 ( 當時學名為 Bradypterus seebohmi ) 的一個亞種 ( B. s. melanorhynchus ) ;後因其特殊的鳴聲和包括喙型、較大的腳、翼式及較灰暗的羽色等形態差異在2000年將其提升為獨立特有種台湾短翅莺( B. alishanensis )[3]。後來被移到蝗鶯屬( Locustella sp. )。
屬名 Locustella 來自拉丁文,是「蝗蟲」的意思,指蝗鶯屬多會發出類似蝗蟲的聲音。種名 alishanensis 是產自台灣「阿里山的」的意思[4]。
特徵
雌雄鳥同型。全長10-14公分,體重8-11公克。嘴細,黑色,略向下彎,翼短, 體型嬌小,尾羽很長,腳纖細。體背鏽褐色而帶有橄欖綠色,雙翼和尾羽暗褐色,各羽外緣鏽褐色,眉斑淡黃色,腮、喉和腹部中央污白色,喉和上胸分布黑色小點,兩脇與尾下覆羽與背同色。雛鳥體色淡灰。喙黑色,上喙邊緣和下喙基部淡褐色。跗蹠及趾淡褐色。
行為與習性
為底棲性鳥類。常出現於海拔500~3000公尺山區林緣或開闊地的濃密草叢及灌叢中,性情害羞,常單獨躲於底層雜草中,少出現於開闊地區,常在水邊低枝或地面覓食,主要食物為昆蟲。在野外常有雙翼豎起的動作,原因不明。冬季會下降到較低海拔的山區活動[5][6]。春夏繁殖季常會發出類似打電報的「滴…答答、滴…答答[7]」或「幾畢、幾畢」的嘹亮聲音,所以也有人暱稱它們為電報鳥。
繁殖季主要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會以芒草等乾葉築巢於叢藪的底部,巢呈杯狀。
每窩共產兩枚卵,呈白色,表面散布紅紫色斑點,其鈍端斑點較濃,形成帽狀,卵的大小平均約為19×14 mm。雌雄鳥皆參與孵卵。
保育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IUCN)紅色名錄內保護等級為無危LC。 台湾短翅莺在適當的棲地內,種群數量尚稱普遍,高山地區的開闊草生地環境還算穩定,近年高山農業受到政策與經濟因素的限制,開發壓力減緩,對台湾短翅莺的族群繁衍應有正面的助益。
参考文献
-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 中国记录中心.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 Rasmussen, Pamela C.; Round, Philip D.; Dickinson, Edward C.; Rozendaal, F. G. . The Auk. 2000-04-01, 117 (2): 279–289 [2020-11-11]. ISSN 1938-4254. doi:10.1093/auk/117.2.2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9) (英语).
-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 ISBN 9789860339277.
- 蕭木吉主撰,李政霖繪圖(2015)。臺灣野鳥手繪圖鑑二版。台北:農委會林務局,北市野鳥學會
- Tsai, Pei‐Yu; Ko, Chie‐Jen; Chia, Stephanie Yuan; Lu, Ya‐Jung; Tuanmu, Mao‐Ning. . Ecography. 2020-09-22. ISSN 0906-7590. doi:10.1111/ecog.05196.
- Sunny Tseng, XC567582. Accessible at www.xeno-canto.org/56758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