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蟋蟀

臺灣大蟋蟀英語:),学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台語俗稱肚猴tō͘-kâu)、肚伯仔(tō͘-peh-á)。常會與螻蛄混淆。台灣地棲性蟋蟀約有50多種,只有台灣大蟋蟀是挖地穴,並居住於地穴中,因此台灣人的童年時光常有“灌肚猴”的記憶。

台灣大蟋蟀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科: 蟋蟀科 Gryllidae
属: 大蟋屬 Tarbinskiellus
种:
台灣大蟋蟀 T. portentosus
二名法
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異名
  • Acheta portentosa Lichtenstein, 1796[2]:85
  • Brachytry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 Gryllus (Acheta) achatinus Stoll, 1813
  • Gryllus (Acheta) fuliginosa Stoll, 1813
  • Brachytrupes ustulatus Serville, 1838
  • Liogryllus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0

習性

臺灣大蟋蟀普遍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原到低海拔山區。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每年5月開始羽化,7月開始產卵於地穴底部的卵室,產卵約100~200粒,卵期約30天。

幼蟲孵化後將會從地穴爬出,另築新地穴。幼蟲期約10個月,成蟲期約2~3個月。

外型

體長約4公分,身體呈暗褐色,觸角鞭狀,背部中央有縱溝,翅膀黑褐色。

外部連結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