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南盆地
演化
台西南盆地位於大陸棚上,屬大陸地殼邊緣。[2]台西南盆地的構造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古新世至漸新世。古新世起,台西南盆地開始張裂成盆地,張性應力場方向為NW-SE方向,發展出一系列的正斷層。第二階段為漸新世末期,此時台西南盆地受到擠壓,早期的正斷層局部發生反轉,並且發展出大量的逆斷層及相關褶皺。第三階段為中新世以來的熱力學沉降凹陷階段。晚中新世起,南海海盆停止擴張。在此階段,台西南盆地的沉積基本上不受斷層作用影響而呈現水平披覆。[3][4][5]
地形
台西南盆地呈NE走向,長約400公里,平均寬約150公里,面積超過60000平方公里。[2]
台西南盆地構造上可分為南北兩個凹陷,中間隔有一個NE走向的隆起。凹陷處的新生代沉積物可厚達8000公尺,厚度由西向東增加。盆地東部臨近高雄沿岸的沉積層可厚達7000公尺。[2]
參考資料
- 周蒂. . 热带海洋学报. 2002, 21–2: 50–57.
- "利用重力資料估算台灣海峽之莫霍面深度" by 史旻弘
-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主要断裂发育特征" by 丁巍伟, 王渝明, 陈汉林, 杨树锋, and 吴能有
-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 by 吕宝凤 and 袁亚娟
- "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 by 魏喜, 祝永军, 尹继红, 陈亦寒, and 刘东齐
- "以中尺度反射震測法研究屯子腳斷層活動機制及構造上的意義" by 李奕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