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盖伊 (1989年)

台风盖伊又名1989年卡瓦利气旋[1]),是1989年11月形成的一场规模虽小,但却在泰国湾及周边区域夺走800多条人命的强烈热带气旋,也是35年间对马来半岛影响最严重的台风。系统源于11月初泰国湾上空的季风槽,因外界大气环境有利而急剧强化,到11月3日时风速已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注 1]。当晚,盖伊以风力时速185公里强度吹袭春蓬府,成为1891年后首场登陆泰国的台风。风暴的覆盖范围很小,于接下来几天里进入孟加拉湾,并在逼近印度东南部的同时逐渐重新组织。11月8日,台风达到风速每小时260公里的最高强度,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的五级标准,然后从安得拉邦卡瓦利附近上岸。盖伊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于11月10日清晨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上空完全消散。

台风/超级气旋风暴盖伊
超級氣旋風暴(印度
五級热带气旋(美國
正处最高强度的台风盖伊即将登陆印度
形成1989年11月1日
消散1989年11月10日
最高風速3分鐘持續 230公里/小時(145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60公里/小時(16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30百帕毫巴);27.46英寸汞柱
死亡1036人死亡
損失$5.21億(1989年美元
影響地區泰国印度
1989年太平洋台风季
1989年北印度洋气旋季
的一部分

这场台风发展速度之快,令泰国湾数以百计的船只猝不及防,导致海上有275人遇难,其中单西克雷斯特号石油钻井船因遭遇6至11米高的巨型涌浪而倾覆就致使91人丧生。马来半岛各地共有588人因风暴相关的各种事故死亡,春蓬府多个沿海城镇毁于一旦。整个泰国共计遭受了价值110亿泰铢(1989年泰铢,相当于同年的4.97亿美元和2024年的11.7億美元)[注 2]的损失。盖伊以高强度吹袭印度,安得拉邦有约2万户民宅受损或被毁,10万人因此无家可归。该国共因这场台风导致69人死亡,损失数额约为4.1亿印度卢比(1989年印度卢比,相当于同年的2527万美元和2024年的5966萬美元)。

气象历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风暴类型
■ 副热带气旋
▲ 温带气旋/后热带气旋/热带扰动/季风低压

11月初,泰国湾上空的季风槽开始呈现出发展迹象。季风槽的低气压上空迅速发展出密集但规模较小的对流,其组织结构到11月2日已有改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注 3]因此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系统规模很小,因此得以利用狭窄海湾内较高的水温和良好的外流开始强化。系统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于当晚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并进入急速增强期。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戴安娜·克里滕登()中尉所言,系统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盖伊”()时,气象预报人员马上就面临“悖论”: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的天气学数据表明气旋风速逐渐下降,周围气压也趋于回升,但气象机构之后认为这些情况是因下沉气流增多所致。[3]

11月3日台风盖伊的卫星图像,风暴数小时后就会登陆马来半岛。

盖伊的增强速度快过预期,于11月3日清晨达到台风标准。当天下午,风暴发展出风眼并从西克雷斯特号石油钻井船上空经过。[3]11月4日,台风风速提高到每小时185公里,已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三级飓风标准,然后在协调世界时这天早上6点登陆泰国春蓬府[4]日本气象厅经评估认定,风暴这时的10分钟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气压则是960毫巴百帕,28.35英寸汞柱[5][注 4]穿越克拉地峡期间,盖伊的强度在进入孟加拉湾时降至台风的最低标准[3][4]。据印度气象局记载[注 5],盖伊是1891年后首场在泰国湾形成并进入孟加拉湾的台风[8]。受北面的高压脊影响,风暴在接下来4天里先是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然后又朝西北前进。气旋进入风切变较少,水温较高的海域并因此逐渐强化,但强度仍然受到外流发展的限制。[3]11月6日清晨,台风以二级飓风强度标准从安达曼群岛附近经过[4]

盖伊的强度在11月6日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变化,并因北面的高压脊增强和之前外流受限的情况不复存在而强化。风暴朝正西面移动,并受温暖海水的助益得以在接下来42小时里继续增强。根据德沃夏克分析法的估算结果,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预计盖伊于11月8日清晨达到风力时速260公里的最高强度,已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的五级标准。[3][4]与此同时,印度气象局估计气旋的3分钟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40公里,达到如今的超级气旋风暴标准[1][9]。此外,将机构还估计盖伊的中心气压已降至930毫巴(百帕,27.46英寸汞柱)[10]。当天下午18点左右,台风从印度安得拉邦人烟稀少的卡瓦利附近地区登陆。风暴上岸时拥有约20公里宽的风眼,中心周围95公里范围内的风速达到烈风强度[3][11]。进入陆地上空后,盖伊无法再从温暖的海水中获得能量,登陆不到12小时后就降级成热带风暴[3]。气旋在穿越印度期间继续弱化,于11月10日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上空完全消散[4]

影响和善后

泰国湾

盖伊是超过35年间吹袭泰国湾的最强台风,产生高达6至11米的涌浪,湾内大量船只猝不及防[12]。到11月5日时,已有至少16艘船只失踪,其中还包括优尼科公司106米长的石油钻井船“西克雷斯特号”()[13]。据生还者回忆,该船之前没有收到任何有关盖伊发展情况的警报[14]。台风的风眼正是在所有船员都准备弃船逃生时在上空经过,风力和风向都因此剧烈波动,导致船只虽然尚在安全操作环境范围内,但还是无法保持稳定。11月3日深夜,满载97名船员的西克雷斯特号突然倾覆,没有任何人得以搭乘救生艇逃脱。[13][14]11月4日,有关部门曾试图组织救援,但因海况恶劣而作罢[15]。钻井船沉没两天后,当地4艘船只和两架直升机开始展开搜救[13],11月6日,共有4人从失事船只的残骸中获救。泰国海军潜水员出动前往沉船内部寻找任何可能受困的人员[16]。全部船员中只有6人生还,搜救人员共计寻回25具遗体,另外66人推定均已遇难[14][17]。“西克雷斯特号”沉船事件一共导致的损失数额达4000万美元[18]。风暴期间还有另外20艘货船或渔船沉没,致使140人丧生[19]

泰国

春蓬府内倒塌的树木和被毁的建筑

台风盖伊是自1891年有紀錄以來首個登陸泰國的颱風,它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吹袭泰国,在该国多个府的大范围地区构成破坏[12]。春蓬府到罗勇府之间地区受到狂风暴雨和强烈涌浪的严重影响[21]。气旋经过期间,各地雨量以春蓬府最高,达194毫米[22]曼谷以南大部分地区的通讯和供电发生故障,许多居民家中停电达数周之久[23]。破坏性的狂风将许多树木和电线杆连根拔起,还有许多建在支柱上的木质房屋被风推倒[24]。风暴引起山洪暴发,灾情又因森林采伐加剧[20],导致至少365人丧生,数以千计的民宅受损或被毁[25]。春蓬府各地多个城镇和村庄变得满目苍痍,《曼谷邮报》报道称其中一个被毁的村庄“看上去仿佛遭受过轰炸”[26]。另据报道,春蓬府和班武里府有多个社区完全被“夷平”[24]。春蓬府和素叻府各地有许多学校被台风摧毁,其中大部分都是木质建筑。风暴行进路途附近所有建筑物的窗户和门都被狂风刮跑,一些多层建筑的上层也不复存在。少数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学校所受破坏程度较轻。[27]台风沿途有上千条道路和194座桥梁受损或被冲毁[20],引发的洪灾一度导致超过25万公顷土地被淹[28]。盖伊在陆地上一共夺走558条人命,近海另有44人丧生[20]。整个泰国有约4万7000套民宅受损或被毁,超过20万人受到影响,其中约有15万3000人流离失所[20][28]。全国遭受的经济损失达110亿泰铢(1989年泰铢,相当于同年的4亿5650万美元),盖伊因此成为该国历史上造成破坏最严重的灾难之一[29]

气旋过去不到一周后,泰国政府开始向各灾区居民发放救灾物资[23]。11月9日,来自达塞渡县等地的约2500人举行示威,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物资,但很快就被驱散[30]。泰国政府对台风影响轻描淡写的做法引来大量批评,总理差猜·春哈旺因此推迟对美国的访问,亲自督导救灾工作[25]。到11月15日时,美国已承诺捐款2万5000美元用于救灾。此时曼谷到巴蜀之间的电话已经接通,但更南部的地区仍未恢复。由于春蓬府大部分地区的停电情况持续了超过两周,因此当地医院和政府机构只能利用发电机来保持运作。随着破坏程度逐渐明朗,泰国政府于11月17日向联合国救灾机构请求国际援助。请求发出后,有6个国家承诺会一起提供近51万美元资金。[20][23]素叻府各地农业也因这场台风受到长期性的沉重打击。气旋过去后的4年里,作为果园、橡胶和油棕种植园的土地从33.32%降低到30.53%。此外,水稻种植覆盖率也从22.96%下降到13.03个百分点。[31]

盖伊过去后举行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受损严重的学校修筑方式存在问题,并且上层楼房也不能抵御台风强度风力。根据泰国建筑法规,所有建筑物都必须能够承受每平方米120千克力的风力。台风过去后的数年里,许多工程师在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开展研究,以求找到重建该国建筑物的最佳途径。许多被毁建筑都是木质,因此有关部门建议以钢筋混凝土重建。只要修筑方法得当,新的建筑物可能屹立50年不倒,但还是有不合规范的建筑物需要在5年内整修。[27]

印度

穿越马来半岛后,台风盖伊于11月6日经过安达曼群岛。出于安全起见,当地所有海上和空中交通均予暂停。北安达曼岛受到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狂风冲击,致使两幢建筑倒塌。[8]台风登陆数天前,安得拉邦官员开始疏散沿海地区约5万居民并储存救援物资,维沙卡帕特南县斯里加古兰县部分易受影响地区的居民被强制撤离[32][33]。当地多名气象学家警告,风暴可以同1977年那场夺走上万条人命的气旋相提并论[34]。吹袭安德拉邦南海岸期间,盖伊产生时速高达320公里的强烈阵风[35]。沿海出现3.5米高的风暴潮,淹没的地区距原有海岸线还有3公里,许多建筑被水冲走[10][36]卡瓦利城外约20公里处有座91米高的钢格微波塔倒塌,估计刮倒该塔的狂风时速为142公里[37]。安得拉邦南部各地的交通和通讯受阻,约2万套民房受损或被毁,导致至少10万人无家可归[38]。安纳加里帕林()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不是被毁就是严重受损[39]默苏利珀德姆近海有25名拒绝听从警告返回港口的渔夫溺毙[40]。安德拉邦各地共因这场台风导致69人遇难,经济损失约4.1亿印度卢比(1989年印度卢比,相当于同年的2527万美元)[10][41]。风暴过去后的几个月里,当地用混凝土建成多个避难所,用于安署流离失所的灾民[39]

注释

  1. 如无特别说明,所有风速数据均为1分钟持续风速。
  2. 如无特别说明,所有损失数额都是换算成1989年美元。
  3.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美国海军空军的联合工作组,会向西太平洋及其他海域发布热带气旋警告[2]
  4. 日本气象厅是西太平洋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6]
  5. 印度气象局是北印度洋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7]

参考资料

  1. G.S. Mandal; Akhilesh Gupta. . Advances in Tropical Meteorology (New Delhi, India: Indi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6, (50): 421.
  2.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2).
  3. Lt. Dianne K. Crittenden. (PDF).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1990: 166–172 [2013-0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2-21).
  4. (.TXT).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1990 [2016-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5.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报告). 1992-10-10 [2014-12-05].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4-12-05).
  6. (PD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3. 2001-02 [2015-10-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31).
  7.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1 [2016-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8. . New Delhi, India: Xinhua General News Service. 1989-11-06.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9. (PDF). 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 9. 2011-09 [2012-04-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6).
  10. S. Raghavan; S. Rajesh.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3-05, 85 (5): 635–644 [2016-02-08]. doi:10.1175/BAMS-84-5-6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3).
  11. A. Muthuchami; P. Chanavanthan. . Predicting Mathematical Events (New Delhi, India). 2005: 104.
  12. Suphat Vongvisessomjai. (PDF). Songklanakari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ngkok, Thailand). 2009-02, 31 (2): 213 [2012-04-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5).
  13. . The Sun Herald (Sydney, Australia). 1989-11-05: 5.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4. . Oil & Gas Journal. 1989-11-20: 43.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5. . The Washington Post. 1989-11-05: A39.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6. Thomas Perry. . The Globe and Mail (Canada). 1989-11-06.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7.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England). 1989-11-06: 10.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8. Neale Prior; Malcolm Brown.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Sydney, Australia). 1989-11-06: 6.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19. Neil Kelly. . The Times (London, England). 1989-11-06.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20. Vipa Rungdilokroajn. (PDF) (报告). Bangkok, Thailand: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Nicaragua. 1990-02 [2012-04-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6).
  21. . Reuters (Bangkok, Thailand: Hobart Mercury). 1989-11-08.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22. Roth, David M. . .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2015-04-30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2).
  23. .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ReliefWeb. 1989-11-21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9).
  24. . Hobart Mercury (Bangkok, Thailand). Agence France-Presse. 1989-11-07.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25. . The Sun Herald (Sydney, Australia). 1989-11-12: 9.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26. . Sydney Morning Herald (Bangkok, Thailand). Associated Press. 1989-11-06: 14.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27. Kriangsak Charanyanond. (PD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6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1).
  28. Manu Omakupt. (PDF). Thail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992-08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1).
  29. . Asian Disaster Reduction Center. 1998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30. . Hobart Mercury (Bangkok, Thailand). Agence France-Presse. 1989-11-09.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31. Absornsuda Siripong; Wish Siripong; Takashige Sugimoto. .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 1997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32. . The Vindicator.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11-09: 36 [201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33. . Los Angeles Times (Bangkok, Thailand).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11-09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34. Paul Wedel. . Bangkok, Thailand: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11-08.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35. . The Guardian (London, England). 1989-11-14.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36. A. D. Rao. (PDF). Centre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11 [2016-0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2).
  37. A. Abraham; P. Harikrishna; S. Gomathinayagam; N. Lakshmanan. .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5-09, 32 (3): 147–157.
  38. .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Reuters. 1989-11-11 [2016-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39. . Orders of Joint Collector. 2009-12-12 [2012-04-23]. (原始内容 (.DOC)存档于2012-04-23).
  40. . New Delhi, India: Associated Press. 1989-11-09.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41. .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1999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台风盖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