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惟亮
生平
早年生活
史惟亮生於遼寧省营口市。在中日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在地下作抗日工作,化名「石立」[2]。十多歲時參加以印刷廠為掩護的地下情報工作,還曾被捕入獄[1]。二次大战结束后,1949年原就讀北平藝專音樂系的史惟亮,因国共内战爆发,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转到了臺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二年級就讀,這期間參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青年救國團的前身)的藝術工作隊,積極參與各項勞軍活動,並曾創作《民國四十年大合唱》、《反共大合唱》等多首愛國歌曲[3]。畢業後的史惟亮先後在省立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師大附中、桃園農校、省立基隆中學以及臺北師範學校任教,同時製作主持中國廣播公司「空中音樂廳」節目[4][5]。
留學生涯
1955年,史惟亮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然而當時的經濟狀況卻無法支付出國費用,在幾位好友籌錢幫助下終於順利成行[3]。史惟亮進入西班牙馬德里音樂院主修作曲,但因教授們的年齡太大,讓一心追求最新知識的史惟亮感到失望。翌年(1959)透過天主教聖言會(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神父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的居中協助,順利取得獎學金,並轉至維也納音樂院就讀。隨後(1960年)又到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向他孺慕已久的當代作曲大師約翰·大衛(Johann Nepomuk David,1895-1977)學習作曲[6]。留歐期間,史惟亮為了撰寫一本關於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的中文傳記而四處蒐集資料,但在德國斯圖加特城的館藏書籍卻無法滿足他的需求,為此他還特地跑到維也納的圖書館,找齊了所有他需要的參考書籍、樂譜和唱片[3][7]。
這六年的留學生涯,史惟亮為了支付在歐洲的開銷,曾在西班牙作礦工並弄壞了肺卻不自知,也曾在德國搬運貨物、在波昂電器工廠做工人[1]。他在返國後也將其在歐洲遊學之經歷寫在《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3]。
作品
著名的曲目有:《諧和》(豎笛與長笛二重奏)、《小祖母》(獨唱曲)、《青玉案》(獨唱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歌》。
家庭
其子史擷詠亦為著名作曲家。
外部連結
- 臺灣音樂家群像 史惟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照片】 史惟亮與唐鎮合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史惟亮音樂數位典藏計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202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 瘂弦 (编). . 臺北: 幼獅文化. 1978.
- 吳嘉瑜. . 時報出版. 2002. ISBN 957-01-2134-3.
- 顏綠芬. . 戴寶村 (编). . 2020. ISBN 9789865444303.
- 公視. . 留聲:華人音樂家.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 李志銘. . UDN鳴人堂.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呂鈺秀. . 傳藝Online.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 黃朝琴. . 青年日報. 2020-09-17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 吳嘉瑜.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0-02-11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 劉馬利. . IC之音. 2020-07-14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