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索隱
《史記索隱》共30卷,由唐代司馬貞撰寫,運用了大量的文獻作為校勘材料,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獻,使得一些書目得以流傳下來,便於后人輯佚,有功於目錄學。另外,《史記索隱》在文獻考證上也取得豐碩成果,考證人名、史實及司馬遷生平等等。現時存放於各大學術機構的版本皆為明朝末期毛氏汲古閣刻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史記索隱 (四庫全書本) |
提要
唐司馬貞撰。貞,河內人,開元中官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貞初受史記於崇文館學士張嘉,會病褚少孫補司馬遷書,多傷踳駁。又裴駰集解舊有音義年遠散佚,諸家音義延篤音隱,鄒誕生、柳顧言等書亦失傳。而劉伯莊許子儒等又多漏,乃因裴駰集解,撰爲此書。首注駰序一篇,載其全文。其注司馬遷書,則如陸德明經典釋文之例,惟標所注之字。蓋經傳別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爲述贊一百三十篇及補史記條例。欲降秦本紀、項羽本紀爲家,而呂、孝惠各爲本紀。補曹、許、邾、吳芮、吳濞、淮南家,而降陳涉於列傳。蕭何、曹參、張良、周勃、五宗、三王各爲一傳,而附國僑、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莊周於老子,附韓非於商鞅,附魯仲連於田單,附宋玉於屈原,附鄒陽、枚乘於賈生。又謂司馬相如、汲鄭傳不宜在西南夷後,大宛傳不合在俠、酷吏之閒。欲更其次第,其言皆有條理。至謂司馬遷述贊不安而別爲之,則未喻言外之旨。終以三皇本紀,自爲之註,亦未合闕疑傳信之意也。此書本於史記之外別行。及明代刊刻監本,合裴駰、張守節及此書。散入句下,恣意删削。如高祖本紀「母媼」、「母温」之辨。有關考證者,乃以其有異舊説,除去不載。又如燕世家啓攻益事,貞註曰:「經傳無聞。」未知其由。雖失於考據竹書,案今本竹書不載此事,此據晉書·束晳傅所引。亦當存其原文,乃以爲宂句亦删汰之。此類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爲定本,與成矩所刊朱子周易本義,人人明知其非,而積重不可復返。此單行之本爲北宋省刊板,毛晉得而重刻者。録而存之,猶可以見司馬氏之舊,而正明人之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