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賈木許
詹姆士·羅貝多·“吉姆”·賈木許(英語:,1953年1月22日—)是一位美國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與作曲家,2005年憑藉《愛情,不用尋找》獲得第58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吉姆·賈木許自1980年代起主要製作獨立電影。
吉姆·賈木許 | |||||||||||
---|---|---|---|---|---|---|---|---|---|---|---|
賈木許於2013年 | |||||||||||
导演 | |||||||||||
原文名 | |||||||||||
出生 | 詹姆士·R·賈木許 () 1953年1月22日 美國俄亥俄州凱霍加福爾斯 | ||||||||||
职业 | 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曲家 | ||||||||||
配偶 | 莎拉·戴華亞 | ||||||||||
活跃年代 | 1979年至今 | ||||||||||
|
生平
早期
吉姆·賈木許出生在俄亥俄州凱霍加福爾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2][3],於三個孩子中排名第二。他的母親具有愛爾蘭和德國血統,結婚前擔任阿克倫烽火台學報電影和戲劇評審,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具有捷克和德國血統[4][2][5]。他的母親讓賈木許在當地一家電影院看電影,包括《黑湖妖潭》與《蟹魔入侵》等片[6][7]。他回憶看過的第一部成人電影是1958年邪典電影《Thunder Road》(羅伯特·米徹姆主演),對於暴力和黑暗劇情留下印象[8]。
賈木許在青年時期對文學產生更大的興趣[1]。雖然他拒絕與聖公會教徒的父母前往教堂,文學塑造吉姆·賈木許形而上的信念,導致他重新思考神學。之後賈木許對於反文化產生想法,他和他的朋友會偷哥哥姐姐書籍來閱讀,包含威廉·巴勒斯與傑克·凱魯亞克著作[1][9]。他們週末於當地的藝術電影院觀賞成人片與地下電影,如羅伯特·唐尼的《帕特尼·史渥普》與安迪·沃霍爾的《切爾西女孩》[1][9]。
大學時期
在1971年從高中畢業後,賈木許搬到芝加哥,就讀西北大學新聞學院。由於缺席新聞學課程,次年,賈木許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打算成為詩人[8][10]。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英語和美國文學,包括紐約畫派前衛詩人肯尼思·科赫、大衛·夏皮羅[4]。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最後一年參加夏季交換生計劃,移居至巴黎[1][11] 。他曾擔任藝術畫廊送貨司機,花費大部分時間在電影資料館中[1][3]。1975年,賈木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賈木許在1976年返回美國後任職於紐約市[11],成為音樂家。之後賈木許於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就讀,儘管他完全沒有電影製作經驗,他提出的照片集與作文讓他得以進入紐約大學。他在紐約大學最後一年,擔任黑色電影導演尼古拉斯·雷的助理。賈木許之後擔任尼古拉斯·雷私人助理,當時維姆·文德斯合作拍攝紀錄片《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尼古拉斯·雷在1979年的夏天因癌症去世。賈木許受到紐約地下電影製作人阿莫斯·坡(Amos Poe)與尼古拉斯·雷的鼓勵,也獲得路易斯·B·梅耶基金獎學金來支付學費,於是賈木許開始進入電影界。
1980年代
賈木許的第一部電影《長假漫漫》(Permanent Vacation)於1980年上映,也獲得约瑟夫·冯·斯坦伯格獎。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製作預算約125,000美元,於1984年發行,獲得許多正面評價。《天堂陌影》劇情描述紐約嘻皮威利跟朋友艾迪因為詐賭贏得了一筆錢,他們離開紐約,前往拜訪住在克里夫蘭一年前曾與威利同居一周的表妹艾娃,之後三個人再一起去佛羅里達。這部電影打破許多傳統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公式[12]。《天堂陌影》獲得1984年坎城影展金攝影獎、1984年盧卡諾影展最佳導演獎、1985年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1985年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電影獎,並成為現代獨立電影的里程碑[13]。
1986年,賈木許編劇並執導《不法之徒》(Down by Law),由音樂家約翰·勞瑞、湯姆·威茨和意大利演員羅伯托·貝尼尼主演,劇情描述位三罪犯從新奧爾良監獄逃脫[14]。賈木許與著名荷蘭攝影師羅比·穆勒首次合作。
他拍攝的下兩部電影都使用平行敘述方式,1989年《神祕火車》(Mystery Train)描述孟菲斯酒店中有關外國遊客的故事。1991年《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15]涉及五個不同城市的五位計程車司機和乘客。這兩部電影比賈木許的早期電影更暗淡和陰沉[16]。
1990年代
之後賈木許逐漸成為美國公路電影代表導演[17]。早期的賈木許電影並不吸引主流影迷,而是受到藝術電影影迷喜愛[18],在歐洲和日本獲得一些影迷追隨。這四部電影在挑剔的紐約電影節首映,而《神祕火車》也入圍1989年坎城電影節[19]。賈木許獨特的審美情趣與導演的地位在早期達到顛峰,之後賈木許的電影被批評具有重複性,並規避創新。
1995年,賈木許執導《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Dead Man),背景是19世紀的美國西部,由強尼·戴普和加利·法梅爾(Gary Farmer)主演。這部電影成本將近9,000,000美元,演員包括約翰·赫特、加布里埃爾·伯恩(Gabriel Byrne)與羅伯特·米徹姆[20],這部電影帶有賈木許的早期風格。賈木許隨後拍攝紀錄片《馬年》,於1997年上映。
雖然《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被美國主流評論家給予較低評價,但是很多國際上評論家稱讚這部電影為有遠見的經典。它呈現真實的美國本土文化和風格,儘管因為美國西部暴力劇情,尤其是美國原住民而受到讚譽與批評[21]。
賈木許在獲得藝術上的成功,於美國獨立電影界備受好評後,他拍攝東方哲學的犯罪片《鬼狗殺手》,電影在新澤西城拍攝,由福里斯特·惠特克主演。主角鬼狗是一個年輕人,對於18世紀日本武士道《葉隱》有強烈愛好,也是當地黑幫的殺手。這部影片也被認為是針對1967年法國新浪潮電影《午夜七點零七分》的致敬,該電影由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執導,法國著名演員阿蘭·德龍主演。
《鬼狗殺手》之後五年之間,因為紐約遭受到911恐怖攻擊[6],賈木許沒有任何作品問世。2004年,吉姆·賈木許完成《咖啡與煙》(Coffee and Cigarettes),以過去二十年間人們飲用咖啡與抽煙的11部短片所構成。
作品列表
- 1980年:《長假漫漫》(Permanent Vacation)
- 1984年:《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 1986年:《不法之徒》(Down by Law)
- 1989年:《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
- 1991年:《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
- 1993年:《咖啡与香烟III》(Coffee and Cigarettes: Somewhere in California;短片)
- 1995年:《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Dead Man)
- 1997年:《馬年》(Year of the Horse;紀錄片)
- 1999年:《鬼狗殺手》(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 2002年:《十分鐘前》(Ten Minutes Older;章節:「休息十分鐘」)
- 2003年:《咖啡與菸》(Coffee and Cigarettes)
- 2005年:《愛情,不用尋找》(Broken Flowers)
- 2009年:《極限控制》(The Limits of Control)
- 2013年:《噬血戀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
- 2016年:
- 2019年:《喪屍未逝》(The Dead Don't Die)
參考資料
- Suárez 2007,第6–11頁
- Hertzberg, Ludvig. . Limited Control. Posterous.com. 2008-10-28 [200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9).
- Hertzberg 2001,第xi – xii頁
- Hertzberg, Ludvig. . The Jim Jarmusch Resource Page. [200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1).
- Jarmusch, Ann. . Los Angeles Times. 1996-05-12 [200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8).
- Hattenstone, Simon. . The Guardian. 2004-11-13 [200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3).
- Jarrell, Joe.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5-09 [200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5).
- McKenna, Kristine. . Los Angeles Times. 1996-05-05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8).
- Schoemer, Karen.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92-04-30 [200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0).
- Langdon, Matt. . iFMagazine. 2000-05-17 [200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Crow, Jonathan. . allmovie. All Media Guide. [200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7).
- Tobias, Scott. . The A.V. Club. 2004-05-19 [200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0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Host: Bob Edwards. . . 2000-03-10. National Public Radio.
The 1984 movie Stranger Than Paradise by Jim Jarmusch is credited with launching the independent film movement. Two years later, Jarmusch introduced American audiences to the wacky Italian actor Roberto Benigni in Down by Law.
- Gabri Ródenas (2009), Guía para ver y analizar Noche en la Tierra de Jim Jarmusch, Barcelona/Valencia: Octaedro/Nau Llibres, ISBNs: 978-84-8063-931-6 /978-84-7642-776-7
- Canby, Vincent.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89-11-12 [200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0).
- Mazierska, Ewa; Laura Rascaroli. . Wallflower Press. 2006: 3. ISBN 1-904764-67-3. OCLC 63137371.
- Rosenbaum, Jonathan. . Cineaste. 1996-03-22 [200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7).
- Tasker, Yvonne. . . Routledge Key Guid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177–178. ISBN 0-415-18974-8. OCLC 47764371.
- Susman, Gary. . Boston Phoenix. Phoenix Media/Communications Group. May 9–16, 1996 [200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1).
- Hall, Mary Katherine. .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 Winter 2000, 52 (4): 3–14.
- Tobias, Scott. . The A.V. Club. 2009-05-08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 Roxborough, Scott.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1-30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 . Cannes. 2013-04-18 [2013-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Andrew Pulver. . The Guardian. 2013-05-25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 Oliver Franklin. . GQ British. Condé Nast UK. 2014-01-23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