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文學

同志文學屬於LGBT文學的範疇,起源於台灣,受到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華語社群的影響。[1][2] 同志一詞過去帶有政治意涵,指在政治方面志同道合的人,如今多被用來指稱同性戀等LGBT族群。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將同志之英文翻譯為「Tongzhi」,指出同志同性戀酷兒三者的收納能耐各不相同,而「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3] 對於「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有些學者持不同觀點。[4][5]

參見

參考資料

  1. Chiang, Howar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2018-02-20, 1 (1): 229–231. ISSN 2468-8800. doi:10.1163/24688800-00101013.
  2. Bruno, Cosima; Klein, Lucas; Song, Chris.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3-10-19: 67. ISBN 978-1-350-21531-3 (英语).
  3. 紀大偉. . 聯經出版. 2017: 30、63. ISBN 978-957-08-4875-5 (中文(臺灣)).
  4. 朱偉誠.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17-12, (108): 165–181. 要宣稱「台灣發明了同志文學史」,應該要全球都沒有類似著作才行,豈可僅因美、日、中這「宰制台灣的三大強國」沒有類似著作就做出如此大膽的宣稱?
  5. 劉文. .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2018-12, (43): 127–134. 作者筆下同志的「無主體」,對應著本書所著重的「台灣主體」,讓國族與性別的關係,從以往被「大中華」華語文體設限的作品中重新獲得安置,也使得「同志文學史」能被建構為一種「台灣的發明」,而非只是中國文學或英美文學的分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