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內閣

熊希齡內閣,指民國2年(1913年)7月31日成立,民國3年(1914年)2月12日結束的以進步黨领袖熊希龄國務總理中華民國政府内閣。内閣組閣於1913年9月11日,1914年2月12日被袁世凯總統解散,由孙宝琦临时内阁取而代之,前后共存在約5个月。

熊希齡內閣

中華民國內閣
建立日期1913年9月11日 (1913-09-11)
解散日期1914年2月12日 (1914-02-12)
组织与人物
国家元首袁世凱
政府首脑熊希齡
执政党進步黨
公民黨
议会地位聯合政府
反对党國民黨
反对党领袖吳景濂
历史
前任段祺瑞臨時內閣
继任孫寶琦臨時內閣

成立背景

二次革命遭到鎮壓後,國會多數議席為國民黨議員佔有,國會內反對袁世凱的聲音仍然很大。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卻想方設法全面控制國會,為當選為正式總統進行部署。

當時國民黨主張馬上制定憲法,然後才選舉總統,期望以憲法制約總統的權力。同時,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等聯合組成進步黨,與國民黨抗衡。進步黨認為應先選舉總統後制定憲法。袁世凱因而積極拉攏國會内外國民黨以外的政黨和不同政見的人士。

民國二年七月,袁世凱委任進步黨熊希齡国务总理,负责组阁,以換取進步黨的支持。最終國會同意先選總統。

同年九月,袁世凱為取得正式大總統的職位,命令親信組織包圍選舉場地眾議院,強迫議員投袁世凱一票,否則不准離場。最後袁世凱獲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後,國會訂定了《憲法草案》。若「草案」順利通過,將對總統權力加以限制。

袁世凱於是部署解散國會,以阻撓憲法通過。在同年十一月,他以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為罪名,下令革除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達議員總數之一半,令國會不能召開。

民國三年,國會遭到解散。

成立至解散

段祺瑞臨時內閣之後,1913年7月31日,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任命進步黨领袖熊希龄國務總理,組織内閣。熊希齡網羅各方人才,組成一個閣員個個名聲顯赫的內閣,號稱為「名流內閣」、「人才內閣」。但是反對派卻稱之為「條例內閣」,因為熊希齡在任半年,頒布了許多重大的方針和條例,但是因為受制於袁世凱的巨大權力,無一能夠執行。上任半年之後,熊希齡也因為熱河行宮盜寶案醜聞等而辭職。

第一流人才内阁

这一任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由于梁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内阁本身没有实权,后袁世凯解散国会议会,“第一流人才内阁”倒台。

內閣成員

職位姓名黨籍備注
國務總理 熊希齡進步黨
外交總長 孫寶琦公民黨
內務總長 朱啟鈐公民黨
財政總長 熊希齡進步黨兼任
陸軍總長 段祺瑞公民黨
海軍總長 劉冠雄公民黨
教育總長 汪大燮進步黨
司法總長 梁啟超進步黨
農林總長 張謇進步黨兼任
工商總長 張謇進步黨
交通總長 周自齊公民黨

參考資料

  • 謝彬. . 上海學術研究會叢書部. 1924年. ISBN 978-7-101-0553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