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輝

吳錫輝英語:1951年7月10日),前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他於1974年加入香港電台,2006年退休。2013年起參與電視節目製作,身兼監製及主持崗位製作外購節目。

吳錫輝
节目主持
罗马拼音Ng Sek Fai
昵称輝哥,尖嘴輝[1]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籍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註 1]
出生 (1951-07-10) 1951年7月10日[註 1][註 2]
职业節目主持
教育程度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士[1][註 2]
母校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小學
慈幼學校
慈幼英文學校
英華書院[2]
配偶第二任妻子:鄧藹霖(Blanche)1986年结婚)
儿女長子:吳樂鑫(Conrad)[1][3][註 2]
幼子:吳樂然(Eugene)[4][1]

背景

早年生活

吳錫輝早年居住在香港島上環德輔道西三角碼頭的住宅成長[5][註 1],12歲移居牛頭角花園大廈[註 1];有2兄2姊[5],父親管理一間碼頭客棧的接待生意[5]。吳就讀位於銅鑼灣東院道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小學(小一至小三)[6]、一所位於中西區的小學(小四)、慈幼學校(小五至小六,1961年起插班[7][8][9]慈幼英文學校(中一至中五[8])以及英華書院(中六至中七)[9][註 1][註 3],在校時參與足球運動[8][註 3],與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為1968年至1970年預科同班同學[10][註 1],另一同屆畢業同學計有前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系主任黃炳文[註 1]。吳錫輝在香港公開試中各在中文科與英文科取得B級成績[註 1],是著名語言學者陳耀南的學生[註 3]

他在1970年報讀香港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翻譯[1]。1973年大學畢業後[11][12],到銀行應徵見習行政人員[8],不久從《南華早報》中看到香港電台招聘助理節目主任(廣播劇)[13],隨即前往應徵。其入職香港電台的原因出於自己修讀的大學本科適合他擔當有關職位[註 3],如是通過後來成為中文台台長的張漢彪、廣播劇組主管何楚雲和廣播劇監製李安求給予的面試[13],獲時任香港電台中文台台長周乃揚錄用[註 3]。但因周氏病重,於是把聘用行政程序延後1年執行[8][註 3],吳唯有先到新法書院文福道分校任教中六英文科1年[8][註 3],與劇作家杜國威共事[8];晚間則與劉家傑在九龍靜宜女子中學教授夜校口語班[14]米雪是吳當年的學生之一[15][16]

事業發展

其時吳錫輝本獲聖貞德中學錄用為高中英文科教師[8],卻礙於頭髮太長而引起校方不滿[8],才選擇入職新法書院[8]。1974年3月任職新法書院期間[註 3],隨著朱培慶要到英國廣播公司接受在職訓練[註 3],吳錫輝被安排暫時主持青年論壇廣播節目《縱橫談》[17][18][註 3]。當朱培慶一年後受訓完畢,吳錫輝便在時任香港電台中文台副台長鄭鏡彬提出節目改革下[19],夥拍朱氏主持第二台節目《青春交響曲》[19][註 4],又在廣播劇組工作[19][20],同時每星期到徙置區為市政局主持「青春交響曲之夜」交流活動,以收集民間回響[21][19][註 4]。及後在1976年初接替朱培慶肩負《青春交響曲》節目監製一職[17][22]

1978年,吳錫輝與張文新一同創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19],1981年4月被晉升為高級節目主任[23],同年6月協助建立香港電台第二台及出任台長[24][25][26][27],招攬了一批新唱片騎師,包括林珊珊[19][25]夏妙然[25]何嘉麗[25]、鄧惠欣以及王雅文[25],1984年籌辦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17]。入職香港電台期間,吳錫輝曾被派到史丹福大學修讀行政課程[註 1],到了1986年升為中文台台長[28],交由張文新於1987年接捧原來職位[29];1988年正式退居幕後便不再主持節目[30]

吳錫輝在1993年被升為助理廣播處長(電台及節目策劃),1990年代末轉向管理電視及機構業務[31]。至1999年基於朱培慶出任廣播處長一職[32],而於2000年被擢升為副廣播處長[33][34]。2002年至2006年,他獲委任為官守太平紳士[35][36][37][38]。2006年跟隨舊電台退休制度[39],以55歲之齡提早退休。

2006年至2010年,他獲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新聞系教授李月蓮邀請[6],為香港浸會大學13堂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擔任講師[6][14],講解公營廣播機構政策[6]。退休後同步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擔任講師2年[6]。2010年由於獲南方國際傳媒控股邀請出任點心衛視珠三角媒體顧問[1][6],他辭去教職。同期在中國內地公幹,期間時常到東莞市一帶尋找美食[6],在受到啟發下創作兼主持飲食電視節目《輝哥的饌賞》[6][40]。現時仍參與製作外購節目,2015年至2018年為《明報》撰寫專欄「London Eye」[1]

個人生活

吳錫輝曾有兩段婚姻[41][42][43],第二任妻子為唱片騎師鄧藹霖[44]。二人於1977年認識[45],1982年至1984年交往,1986年1月到香港大會堂註冊結婚[46],現育有兩名兒子[47],其中長子患有讀寫障礙[48][49]。2010年代曾為照顧兒子而移居英國[50][51]

而吳本人沒有宗教信仰[9][6]。1970年至2015年間保持吸煙習慣[52],直至有一天咳嗽且喘不過氣而決定戒煙[52]

節目主持

廣播節目(香港電台)
  • 1974年 縱橫談
  • 1974年至1988年 青春交響曲
電視節目

節目嘉賓

注釋

  1. 關於吳錫輝出生年份、籍貫、成長地、中學母校、與梁錦松為預科同班同學、與黃炳文成為同屆同學、公開試成績以及被政府派到史丹福大學修讀行政課程的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8年11月20日播出的訪問。
  2. 關於吳錫輝完整出生日期、學歷以及其長子名稱的資料出自1994年由盧子健和何安達所著的《香港人名錄》(天地圖書出版)第100頁。
  3. 關於吳錫輝是慈幼學校舊生、是陳耀南中文科學生、大學畢業後去向以及入職香港電台原因及經過的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8年11月21日播出的訪問。
  4. 關於吳錫輝主持第二台節目《青春交響曲》及主持「青春交響曲之夜」的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8年11月22日播出的訪問。

參考來源

  1. . 明報. 2018-07-25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2. . 成報. 2018-10-29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3. . 華僑日報. 1989-01-11: 16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4. . 太陽報. 2014-07-19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5.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6-01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6. . 佛門網. 2013-10-30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7. . 華僑日報. 1961-06-12: 12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8. . 佛門網. 2013-10-13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9. . 明報. 2017-08-16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10. 陳毓祥. . 南粤出版社. 1990: 48.
  11. (PDF). 香港大學.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12. . HKU 100 Facebook公開專頁. 2013-04-23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13. . 明報. 2018-06-27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14. . 香港電台. 2018-07-22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15. . 頭條日報. 2021-06-15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16. . 明周. 2021-06-0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17. . 香港電台. 2018-07-22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18. . 華僑日報. 1974-08-09: 25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19. . 佛門網. 2013-10-30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20. . 華僑日報. 1974-07-20: 20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1. . 香港電台.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22. . 華僑日報. 1976-02-13: 16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3. . 華僑日報. 1981-03-12: 30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4. . 華僑日報. 1981-07-31: 30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5. . 香港工商日報. 1981-10-09: 9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26. . am730. 2021-06-11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27. . 香港童軍總會: 16-17. 1984-12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28. . 華僑日報. 1986-09-20: 12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29. . 華僑日報. 1987-01-07: 17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0. . 香港文匯報. 2006-07-17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1. . 香港電台. 1998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32. . 政府新聞處. 1999-11-05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3. . 明報. 2000-03-23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4. . 文匯報. 2000-02-12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5. . 政府新聞處. 2002-06-30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36. . 政府憲報. 2002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7. (PDF). 政府憲報. 2003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30).
  38. (PDF). 政府憲報. 200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9. . 政府新聞處. 2006-09-09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40. . U Beauty. 2013-04-19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41. . 華僑日報. 1985-12-31: 1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42. . 工商晚報. 1982-04-13: 5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43. . 華僑日報. 1985-08-29: 21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44. . 兒童發展基金.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45. . 香港經濟通. 2020-09-10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46. . 華僑日報. 1986-01-05: 23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47. . 香港經濟通. 2019-08-12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48. . 東周網. 2015-11-13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49. . Oh!爸媽. 2016-04-12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50. . 明周. 2019-07-19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51. . 晴報. 2017-08-1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52. . 晴報. 2020-10-27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53. . 香港文匯報. 2014-11-1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54. . 香港文匯報. 2019-07-26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