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鍾僑
吳鍾僑(1735年10月29日—1773年1月30日)[3],字惠叔,號荔香[4], 江蘇省震澤縣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顺天乡试舉人[5]。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四川省順慶府鄰水縣知縣[6]。歷任營山縣[7]、西充縣、東鄉縣、峨眉縣[8]知縣。乾隆第二次金川之戰,監運火藥,殁於路[9][10],年三十九[11]。
吳鍾僑 | ||
---|---|---|
籍貫 | 江蘇省震澤縣 | |
字號 | 字惠叔,號荔香 | |
出生 |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四日 | |
逝世 | 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八日 | |
配偶 | 張孺人 | |
親屬 | 父廣東靈山縣知縣吳至慎 | |
出身 | ||
| ||
著作 | ||
註釋
- 『《荔香詩草》一卷 震澤吳鍾僑惠叔撰。荔香詩草一卷,依薛公俠邃漢齋《松陵先哲集》寫本過鈔。中華民國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吳江柳棄疾記』。中國革命博物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磨劍室文錄》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第998頁
- 《川滇行程紀》抄本題記:『吳荔香前輩(鍾僑)《川滇行程紀》一卷,依同里薛公俠(薛鳳昌)邃漢齋《松陵先哲集》寫本過鈔。其祖本出葉戟甫前輩(葉乃溱)手錄,與荔香父林塘前輩(林至慎)《林塘詩稿》暨荔香自著《荔香詩草》合為一帙,今藏江城葉印濂(葉振宗)許,以上公俠云云。余考同里陳巢南(陳去病)藏有《嚴六堂剩墨》四卷,系得之蘆墟陸鷗安前輩(陸擁書)處者,亦戟甫手寫本,與公俠所見印濂藏本正同。唯巢南本多《嚴六堂剩墨》總目一頁,暨荔香弟卓群前輩(吳鍾儁)《蜀旋日記》一卷,均印濂本所無。又公俠言,印濂本紙經霉腐恐不耐久,而巢南本則字跡娟好,紙墨如新,尤為難得。然則巢南本為戟甫後來寫定全帙,而印濂本必草創未竣者也。余前此既依巢南本寫嚴六堂全帙入叢書類,而復依公俠本分寫此卷,及林塘、荔香兩詩稿,別入史集兩類,亦可為好事者矣。他日當再寫《蜀旋日記》作單行本,庶與此卷相配也。 中華民國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吳江勝豁柳棄疾記』。上海圖書館藏吳江柳氏鈔本《川滇行程紀》卷首。書號『長006225』
- 『知營山縣事吳君墓誌銘。金學詩。吾邑在前明朝。門閥之盛。首推吳氏兩尚書後。苗裔茲茲。其交於予最深者。字曰惠叔。一字荔香。諱鍾僑。與予先後同寓京師。復同客間南。相得甚歡。子歸里後。與其兄鍾侃及弟鍾儁往還。則君已沒於蜀之官舍。乾隆四十八年。將葬於小里港祖參圩之原。鍾儁以狀來。乞予為銘。予先曾為君尊甫林塘先生誌墓之文。已詳其世系里居。故不復著。君性倜儻有大志。弱冠遊京師。受業今少司馬紀曉嵐先生之門。先生負海內文章重望。君得所指授。學益進。一時知名士。爭折輩行與交。既而就婚於蜀。甫合卺。值賓興之典。即洽裝辭行。舉丙子科京兆試。厯十年。丙戌會試。榜後㨂發四川知縣。厯署西充、東郷、峩眉、鄰水四邑。皆在川之東北。環山糾紛。地勢阨塞。民復健訟。君至令具牒訴者立堂下。以次傳訊。立剖而遣之。塵牘悉清。上官嘉其才。而以他屬疑案檄委焉。會滇省緬匪蠢動。官軍進勦。檄調鄰省協辦軍需。君奉委。星馳就道。至則經理各路馬政。往返逾年。授營山縣令。未幾朝命大將軍討金川逆酋。君短衣匹馬。馳赤日中。抵向陽坪。為西路進兵要衝。飛芻輓粟。轉運紛繁。其中絶壑懸崖。峯迴路斷。索橋峭壁。難若登天。君善為調度。安撫周䘏。夫役數千人。咸感悅無一逃亡者。即於彼地建坊。顔曰邊檄甘棠。顧君之心力由是瘁。而疾由是作矣。時逆酋為王師所逐。將帥移營深入。駐阿哈木雅。檄君隨營。事益繁重。君益自勤勉。疾漸劇。軍營罕良醫診治。遂不起。與林塘先生兩世皆負經濟才。未竟其用。而君年僅三十有九。無子。其尤可悲也夫。君在京師凡十年。出遊齊魯。厯三山南海。西入秦。驅馬連雲之棧。已而越荊楚。留巴蜀。走黔滇。足跡幾徧天下。喜為詩。多登臨懷古之作。初識予。酒酣縱談。恨相見晚。醉坐永定橋。戚屬某笑睨其旁。君俟其去。握予手大言曰。若但能作數錢女。守妻子老牖下耳。出行萬里。肩天下事者。非吾輩而誰。聞者駭以為狂。他日竟酬其言。然君俊更多事。彌復溫克持重。與人交。然諾不欺。尤敦孝友之誼。鍾儁好學能文章。兼工法書。每謂予言。皆先兄之教也。鳴呼。此君經濟之所從出。洵無愧門風也矣。以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四日生。其卒也。以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八日。配張孺人。嗣子某。女一。幼未字。君所生也。銘曰。平生不識馬少游。間關萬里窮遐陬。盤根錯節艱鉅投。稜稜出匣輝純鉤。中道天閼逝不留。招魂蜀棧歸故邱。卜雲其吉墓道幽。特書珉石垂千秋』。《國朝文匯》乙集卷三十三
- 『吳鍾僑,大興籍。字惠叔,號荔香。四川營山知縣。』。[道光]《吳江縣志》
- 『吳鍾僑系廣東靈山縣知縣吳至慎之子,……三人均系冒籍中式。』。《欽定科場條例》卷三十五「冒籍·冒占民籍例案」
- 『吳鍾僑江蘇震澤人乾隆丙子舉人三十五年任』。[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 『舉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吳鍾僑。順天大興籍。四川營山縣知縣』。[光緒五年刻本]《吳江縣續志》卷十四
- 『吳至慎,字永修。兆宜曾孫。乾隆元年舉人,官霞浦知縣。縣處萬山中,有鄉民藉齋聚眾,至慎往,諭以禍福,咸悔悟。適福安有獄,亦如之。已,以左道定讞,上官檄至慎推鞠,悉予末減。調閩縣,有門生以文進見,袖金以獻,曰:所知有訟事求直。至慎咈然叱之。在任四年,所平反疑獄不勝計。以事忤制府,被劾去官。逾年,陳文恭宏謀為申理,補靈山知縣。卒於官。至慎工詩,嘗品閩產壽山石、素心蘭、荔枝為三妙,繪圖征詩。子鍾僑,字惠叔。乾隆二十一年舉人,揀發四川,歷知西充、東鄉、峨眉、鄰水等縣。地勢厄塞,民復健訟,鍾僑至,牒訴者立堂下,以次傳訊,塵牘一清。調營山知縣。會王師討金川,飛芻輓粟,轉運於懸崖峭壁間。鍾僑善為調度,夫役數千人咸感悅,無逃亡者。官移駐阿哈木雅,鍾僑隨營得疾,歿於營,年三十九。鍾僑與其父皆負經濟才,未竟其用,人咸惜之。』。道光《蘇州府志》人物續志
- 『門人吳鍾僑,嘗作《如願小傳》,寓言滑稽,以文爲戲也,後作蜀中一令,值金川之役,以監運火藥,殁於路。詩文皆散佚,惟此篇偶得於故紙中,附錄於此,其詞曰:「如願者,水府之女神,昔彭澤淸洪君以贈廬陵歐明者是也,以事事能給人之求,故有是名,水府在在皆有之,其遇與不遇,則繫人之祿命耳,有四人同訪道涉歴江海,遇龍神召之曰:鑒汝等精進,今各賜如願一,卽有四女子隨行,其一人求無不獲意,極適,不數月病且死,女子曰:今世之所享,皆前生之所積,君夙生所積,今數月銷盡矣,請歸報命,是人果不起。又一人求無不獲意,猶未已,至冬月求鮮荔巨如瓜者。女子曰:谿壑可盈,是不可饜,非神道所能給,亦辭去。又一人所求有獲有不獲,以咎女子,女子曰:神道之力亦有差等,吾有能致不能致也,然日中必昃,月盈必虧,有所不足,正君之福,不見彼先逝者乎,是人惕然,女子遂隨之不去。又一人雖得如願,未嘗有求,如願時爲自致之,亦蹙然不自安,女子曰:君道高矣,君福厚矣,天地鑒之,鬼神佑之,無求之獲十倍,有求可無待乎我,我惟陰左右之而已矣。他日相遇各道其事,或喜,或悵,曰惜哉逝者之不聞也。」此鍾僑弄筆狡獪之文,偶一爲之,以資懲勸,亦無所不可,如累牘連篇,動成卷帙,則非著書之體矣』。[嘉慶五年北平盛氏望益書屋刻本]《閱微草堂筆記》
- 『第二次金川戰爭奉差官役……知縣:周昱、吳鍾僑等32員』。《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彭陟焱著,2010
- 吳鍾僑《川滇行程記》 吳鍾僑(1734-1773),字惠叔,清震澤人。乾隆丙子順天鄉試大挑一等,分發四川,歷署劇邑。癸巳卒,年僅三十有九。著《荔香詩草》,由其姊子葉乃湊網羅散失而成者,事具熊志《名臣傳》。《川滇行程記》一卷,日記體,1920年吳江柳氏紅格鈔本一冊。乾隆三十三年撰人參佐川北西充戎幕, 值緬滇用師,奉委採辦馬匹。撰人於十二月初,出成都,宿雅州,越大渡河,渡金沙江,歷盡顛簸,而抵雲南驗收馬匹。途值歷史古蹟,亦加繪述考證。如涉大渡河後,過曬經關,考有關唐三藏取經,取道此關一段故實,事涉中三二國人民交通史跡。記稱:「戊子十二月十四日。過曬經關,即於其上打尖。上有曬經台,長約丈餘,細流潺潺,自石縫出,名一線泉。相傳唐 三藏取經,過大渡落水,即石上曬經,經水餘滴流入石罅,遂成遺蹟。旁有顧某題碑云:一片曬經台,傳是唐僧留;誰人能說法,應令石點頭。」。陳左高著,《歷代日記叢談》,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第48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