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肃清
周肃清(1905年7月1日—1978年2月2日),字一生,曾化名赵亦松、赵如松、赵一生,苏联曾用名周叔琴、米先科·瓦西里·彼得罗维奇,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沙头镇赵家湾,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人物。1930年代至50年代,因苏联政治斗争之故,被囚禁、流放。1955年回到中国,在中组部长期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1]。
生平
早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26年,参加北伐军[1]。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北伐军第十七军一师二团党代表、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第二军政治部组织科长。1927年2月,由胡秉铎、周邦采、胡轶寰介绍,经周恩来批准,周肃清在杭州与李木菴、蒋仕祥一同入党。四一二事變期间,周肃清被列入蒋中正的密电处决名单[1]。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三营党代表兼营长、招募处处长。1927年,参加广州暴动,任广州军委士兵运动委员会主席[2]。1928年,担任中央福建巡视员[3],赴任福建省委军事运动委员会主席[4][5],组建福建省中共地下党组织[6]。
1929年12月,中共中央派他与陈明进入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7],因反对王明主张而遭到监禁,被发配至高尔基汽车厂。1933年,恢复党籍。1934年,因王明、康生阻挠,周肃清回国受阻。1936年夏,考上莫斯科鲍曼大学。1936年底,因苏联大肃反运动,周肃清再次被捕,发配至北极沃尔库塔[1]的集中营[8]。
1955年,经周恩来、贺龙等人关心和批示,在陈赓、曾三等战友的帮助下[1],周肃清在9月被释放回国[9]。1956年,苏联政府以“无犯罪内容”给周肃清初步平反。同年,中共中央给予政治平反。他因身体受到极度摧残,在中组部长期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1]。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被打倒下放。1977年10月,中组部为周肃清恢复党的组织生活[1](或说1977年底,恢复中共党籍[9])。
1978年2月2日,周肃清在北京因病逝世[9]。1978年2月初,胡耀邦批示周肃清的治丧工作。2月13日,中组部为他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1]。
1989年6月8日,苏联最高检察院对周肃清1931年在莫斯科列宁国际学校的无辜受害给予彻底平反,并恢复其名誉。1989年9月20日,高尔基检察院取消对周肃清处罚的决定,并为其1936年在鲍曼大学无辜被捕彻底恢复名誉。2012年初,他的三个儿子方才获得这些平反证明[1]。
参考
- 周凭栏、周冰洋、周太和. .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01-27 [2021-01-18] (简体中文).
- 周太和; 周凭栏;周冰洋. . 中外书摘. 2014, (12) [2015-05-03].
- 王聚英. . 解放军出版社. 1997: 248.
- 王健英.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317. ISBN 978-7-218-04382-1.
- 中央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 (China); 福建省档案馆.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83.
- 康模生; 周太和. . 福建党史月刊. 2008, (第11期) [2015-05-03].
- 周太和; 康模生. . 福建党史月刊. 2013, (21) [2015-05-03].
- . 凤凰网.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 厦门大学出版发行. 198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