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
和硕县(蒙古语:,西里尔字母:,維吾爾語:خوشۇت ناھىيىسى ),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27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万人。
和硕县 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維吾爾語:خوشۇت ناھىيىسى | |
---|---|
县 | |
![]() 和硕县的地理位置 | |
坐标:42°16′33″N 86°51′39″E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政府駐地 | 特吾里克镇 |
下级行政区 | |
面积 | |
• 总计 | 12,739.86 平方公里(4,918.89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 | |
• 總計 | 59,299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新疆時間(UTC+6) | |
郵政編碼 | 841200 |
電話區號 | 996 |
車輛號牌 | 新M |
行政区划代码 | 652828 |
網站 | 和硕县政府网 |
名称
和硕县之“和硕”为“和硕特”(蒙古语: hoshuud)之省,与满语宗室封号“和硕”(满语:,穆麟德轉寫:hošo -i)无关,与盟旗行政区“旗”的蒙古语“豪袖乌”(蒙古语: hôxûû(n))之别译亦意义不同。
在蒙古语喀喇沁方言中,和硕(特)县之“硕”与豪袖乌之“袖”声母不同,“ᠱᠤ”为翘舌的“疏”,“ᠰᠢ
(-ᠤ)”为腭化的“袖”。然而,“和硕特”一词实为胡都木蒙文自卫拉特托忒蒙文的借入,而卫拉特托忒蒙文(及绝大多数当代蒙语方言)无法区分此二音,且和硕特之语源似乎是豪袖温,只不过借回胡都木文时没有按语源写回“ᠬᠣᠰᠢᠭᠤᠳ”。
歷史
汉为危须国地,屬西域都護府,後屬焉耆國。382年,前秦吕光攻降焉耆,地属前秦。448年,北魏伐焉耆,置焉耆镇。唐設置焉耆都護府,為安西四鎮之一。明朝和清朝前期,为和硕特蒙古游牧地。
-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落东归后,被清政府安置在今和静县和和硕县境内。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和硕成立设治局,局治设在塔温决肯,隶属焉耆行政区。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局治迁至乌什塔拉。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和硕县。
- 1950年,和硕县治迁至清水河。
- 1954年,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1970年,析置博湖县。
人口
2020年末,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縣常住人口为59299人。[1]
地理
和硕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北依天山。东邻托克逊县,南接尉犁县,西与焉耆縣相连,西北与和静縣相望,西南依博斯腾湖。和硕县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是由周围山麓向湖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有清水河、曲惠河、乌什塔拉河等河流。
和硕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6℃,最低气温-31.6℃;极端最高气温39.2℃。热量适中,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快而不稳,秋季短暂而降温迅速,多晴少雨,光照充足,空气干燥,风沙较多。
特產
- 烤全羊:是有名的名贵菜肴之一,一般选用两岁羊宰杀剥皮、去蹄、去内脏,在拌有洋葱、姜、盐的水中稍微腌制,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精制面粉调成糊涂抹在全羊外表,然后放在烘热的馕炕中,封口焖烤一小时左右即成。
- 手抓肉: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来游牧生活的传统食品,也是牧民招待贵客的高规格的礼仪食品。
- 乌粗陶鲁尕:蒙古语意为羊头和羊尾脊髓荐骨,即清煮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婚礼和接待尊贵客人时上的菜肴。
- 奶酒:蒙古奶酒色清味甘,性温补,含酒精浓度一般不超过30度,每年七、八、九月,正是牧区奶酒飘香的季节,在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里都备有大桶的奶酒,以供日常自用和待客。
- 烤羊肉串:烤羊肉串用新鲜羊腿肉,切成薄片,依次穿在长约30公分的铁钎上,有大串和小串之分,每串间带一片肥羊肉。烤炉是一个铁皮长槽,铁皮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有无数通风圆孔,一端口进风,燃料为炭火。将羊肉串排在烤炉铁皮槽子上,边烤边撒细盐、孜然和辣椒面,两面翻烤几分钟便可食用。
参考文献
- .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