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庫興
哈維·威廉斯·庫興(,1869年4月8日—1939年10月7日)是美國的神經外科名醫、美國陸軍退役軍醫上校。他是腦外科學的先驅、最早提出庫興氏症候群的學者,後世稱之「現代神經外科之父」。
哈維·威廉斯·庫興 | |
---|---|
1938年的哈維·庫興 | |
出生 | 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 | 1869年4月8日
逝世 | 1939年10月7日 美國康涅狄格州紐哈芬 | (70歲)
知名于 | 腦外科先驅 庫興氏症候群 |
军事生涯 | |
军种 | 美國陸軍 |
军衔 | 上校[1] |
部队 | 美國陸軍醫務隊 |
求學過程
哈維·庫興於1891年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期間,他是秘密社群「卷軸鑰匙」(Scroll and Key)以及「ΔΚΕ」(Delta Kappa Epsilon)的成員。他隨後於哈佛醫學院習醫,並於1895年獲得醫學士學位。哈維·庫興在哈佛醫學院的附屬醫院麻州總醫院完成實習。接著前往巴爾的摩市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在外科名醫威廉·史都華·豪斯泰德的指導下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
早年生涯
庫興留學英國,曾在伯恩接受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指導、在利物浦接受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指導開腦手術。他在科赫爾醫師旗下工作時,首次發表庫興反射描述血壓與腦內壓的變化關係。隨後他回到巴爾的摩開始獨立行醫。時年32歲的他,成為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外科副教授,並全權負責中樞神經系統的手術病人。他利用時間發表無數關於腦和脊隨手術的論文。在巴爾的摩時,他開發了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的方法,他描述局部麻醉應用於疝氣手術的論文也使他在歐洲享有盛名。1911年,他受聘為麻州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外科部主任。[1]並於1912年起擔任哈佛醫學院的外科學教授。[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庫興曾隨美國陸軍醫務隊派駐法國,擔任英國遠征軍附設美國陸軍基地醫院院長,官至上校[1]。
晚年生涯
庫興是普立茲獎得獎名作《威廉·歐斯勒爵士的一生》(Life of Sir William Osler)的作者(牛津大學出版社1925發行)。威廉·歐斯勒醫師是庫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恩師。
當他退休後,曾於1933到1937年間擔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的斯特林教席[3]。
庫興於1939年10月7日,因心肌梗塞的併發症逝世於康乃狄克州的紐黑文市[3][4]。葬於克里夫蘭的湖景墓園[5]。他死後捐出大體供解剖研究,報告發現他的第三腦室有膠質狀囊腫。
貢獻
在二十世紀初,他開發了許多開顱的基礎手術技術與原則。這些超時代的貢獻奠定了他在此領域的泰斗地位。在他的影響之下,神經外科在外科學領域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學門。
參考文獻
- Chisholm, Hugh (编). . 第12版. London & New York: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mpany. 1922.
- Lincoln, Solomon Jr.; Gill, Caleb Jr. History of the Town of Hingham, Plymouth County, Massachuset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armer and Brown, Hingham, 1827.
- . 時代雜誌. April 17, 1939 [March 21,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 .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1939 [March 21,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 .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1, 1939 [March 2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Harvey Williams Cushing, noted brain surgeon and neurologist, who died in New Haven, Conn., on Saturday, was buried here today on a knoll, a plot adjoining that of John D. Rockefeller, in Lake View Cemetery. Burial a brief private service read by the R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