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中心
哥倫比亞中心(英語:,原稱:Bank of America Tower和Columbia Seafirst Center)是美國西雅圖市中心的一座摩天大樓,以約284.2(932英尺)的高度成為西雅圖最高建築,位於第四和第五大道相交處。按實際可居住層數算,是華盛頓州最高建築,此外也是美國西海岸僅次於聯邦銀行大廈的第二高建築。地上76層,地下7層,因此成為密西西比河以西層數最多的建築。[1] 大廈第73層上有一個觀景台。
哥倫比亞中心 | |
---|---|
從史密斯塔看哥倫比亞中心,2007年8月 | |
曾用名 | Bank of America Tower Columbia Seafirst Center |
概要 | |
類型 | 商業辦公樓 |
地點 | 美國西雅圖第五大道701號 |
地址 | 701 5th Avenue, Seattle, WA, United States |
47°36′16″N 122°19′50″W | |
起造 | 1982年 |
竣工日 | 1985年1月12日 |
开放 | 1985年3月2日 |
造价 | 2億美元 |
Beacon Capital | |
高度 | |
高度 | 294.8 米 |
设计高度 | 294.8(967英尺) |
屋顶 | 284.2(932英尺) |
天台 | 275(902英尺) |
技术细节 | |
材料 | 玻璃 |
建筑面积 | 1,538,000平方英尺(142,900平方) |
地上层数 | 76層地上 7層地下 |
地下层数 | 7 |
数 | 46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Chester Lindsey Architects |
建筑商 | Howard S. Wright Companies[*] |
Martin Selig | |
结构工程师 | Magnusson Klemencic Associates |
主承包商 | Howard S. Wright Construction |
网站 | |
https://columbiacenterseattle.com | |
地圖 | |
参考 | |
[1][2][3][4] |
設計
哥倫比亞中心的設計人是建築師切斯特·L·林德賽(Chester L. Lindsey),[5] 地基使用花崗岩。大廈側體有三個幾何形凹面,因為頂部次第錯開兩次,因此看起來像是三座緊挨着的高度不一的建築。[6]
此建築最初設計的高度是306.5(1,006英尺)。但因為靠近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美國聯邦航空總署不允許其達到此高度,此外當時城市法規限制最高建築不得超過50層。但因為還有法律說明若大廈基層用作零售,則可以另外增加高度,因此開發商馬丁·塞利格(Martin Selig)依然將其建成了76層。[7][8]
實際上該建築最初就被提議叫做哥倫比亞中心,但剪綵時使用的名稱是Columbia Seafirst Center,以紀念其最大的資助商Seafirst Bank。1983年,該銀行被美國銀行收購,因此改名美國銀行塔(Bank of America Tower),當時還有昵稱為“BOAT”即(Bank of America Tower的縮寫)。2005年11月,美國銀行開始從該建築中撤出,因此名稱改回最早的哥倫比亞中心。不過美國銀行至今在該建築中仍有辦公室和一個分行。[9]
歷史
馬丁·塞利格(Martin Selig)是當地著名的地產開發商,1981年貸款2.05億美元以建造該建築。[8] 建築公司是霍華德·H·懷特(Howard S. Wright),建築在1985年1月12日建成,[6] 同年3月2日付諸使用。[5] 美國鋼鐵公司為其提供了16,000短噸(15,000公噸)的鋼鐵。[10] 比原先的西雅圖最高建築西雅圖第一國民銀行大廈(1969年建成,630英尺(190))高出將近一半。1989年因財政問題,開發商正式以3.54億美元的價格將此建築賣給Seafirst Bank。[11]
1989年的市民替代方案(Citizen's Alternative Plan)對西雅圖市中心建築高度作出了嚴格的限制,[12] 因此1990年預定的300英尺(91)的天線建造計劃被駁回,[13] 而計劃由兩個192英尺(59)的天線取而代之。[14] 但直到1994年許可到期,天線仍然沒能建成。[15]
Equity Office在1998年以4.04億美元的價格買下該建築。[16] 紐約州公共退休基金持有49.9%的股份,但幾年後又賣回給了Equity Office。[17][18] 2007年被賣給現擁有者Beacon Capital。[19][20][21]
911
2004年6月16日,9/11委員會報告聲稱九一一襲擊事件最初的目標還包括“加利福尼亞和華盛頓州最高建築”,即哥倫比亞中心和洛杉磯的聯邦銀行大廈。[22]
圖片
- 哥倫比亞中心
- 還是美國銀行塔時的哥倫比亞中心
- 從觀景台看西雅圖市中心
- 哥倫比亞中心四周
參考文獻
- 哥倫比亞中心在Emporis地產資料庫
- SkyscraperPage数据库中哥倫比亞中心的数据
- Structurae数据库中哥倫比亞中心的数据
- . The Skyscraper Center.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1).
- Susan Phinney. .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August 18, 2003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 Howard S. Wright. [June 1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16日).
- Terry Finn. . Anchorage Daily News. UPI. May 3, 1984.
- Timothy Egan. .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9, 1986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 Tom Boyer. . Seattle Times. November 22, 2005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30).
- . AP. February 26, 1983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Bill Dietrich. .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0, 1989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3).
- Harriet King. .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6, 1989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 . UPI. August 7, 1984.
- Robert T. Nelson. . Seattle Times. January 5, 1990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4).
- . Puget Sound Business Journal. August 6, 1999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 Andrea James. .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October 13, 2006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 Amy Martinez. . Seattle Times. October 13, 2006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 Jillian Ambroz. . CoStar. January 9, 2007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4).
- Kiran Umapathy. . CoStar. May 2, 2007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4).
- Eric Pryne. . Seattle Times. March 24, 2010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 . Beacon Capital Partners. [June 1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22日).
- (PDF).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13. 16 June 2004 [10 June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3-2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哥倫比亞中心 |
- Columbia Center on CTBUH Skyscraper Center
- Columbia Center construction photograph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