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学

唐朝文学是指唐朝(618年—907年)的文学。唐朝文学空前繁荣,“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1]

背景

政治

唐朝自从李渊开国以来,使得它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贤能人士在位,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飞速发展。唐朝政府对外开放,出现了丝绸之路

经济

唐朝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经济活跃,交通便利,前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锢非常少,文字狱少见,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思想环境。

唐朝政府兼用,各家思想兼容并蓄。

各级学校的建立,诗歌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各帝王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学空前繁荣。

社会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

各体裁

诗歌

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2]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前人不及、后人也难以望其项背。[2]不论是政治生活、咏史抒怀、深宫闺怨、边塞烽火、田园山水、爱情恋曲、羁旅游子、琴棋书画等,都能被诗歌所描述和歌咏,都涌现了上乘佳作。[2]边塞诗田园诗宫廷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举凡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黎民百姓、村叟樵夫,都能作诗写诗。[2]唐诗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诗人。[2]唐诗思想和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超绝伦,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遗产。[2]

唐朝诗歌的繁荣是在《诗经》、《楚辞》等文化脉络上一脉相承而来的,古典诗歌经过了汉乐府民歌建安七子、晋朝诗歌、南北朝乐府诗等传承和发扬,为古典诗歌的成熟创造了环境和养分。[2]唐朝之前,五言诗七言诗基本上成熟。[2]南朝的“声律说”兴起,人们被“四声”的区分,“平仄”的运用、“对仗”的追求,使得唐朝出现了韵律美和写作技法。[2]

唐诗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2]

初唐诗人沿袭南朝的“浮艳”诗风,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和充实内容。[1]陈子昂出现在文坛后,极力主张诗歌风格改革,其诗歌,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语言刚健质朴,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陈子昂也被誉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1]

盛唐时期,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1]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有高适岑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分别代表了两派的最高峰,人称“李杜”。[1]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脍炙人口的名句。[1]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艺术手法夸张,韵调清新激越,风格豪迈雄奇,语言明快生动,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峰;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从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风格沉郁雄浑,艺术成就高超,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千古绝唱。[1]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白居易赞颂李白和杜甫,出自《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改革,提出“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传播广泛,在古朝鲜、古日本,广为流传。[1]

晚唐,唐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诗人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杜牧李商隐,人称“小李杜”,他们的咏史诗歌,借古讽今,感人泪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

文章

唐朝的文章以“散文”成就为最高,代表性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代表性散文是《师说》、《杂说》、《黔之驴》、《捕蛇者说》。[3]

韩愈、柳宗元反对时期以来的只讲形式、内容空洞的“骈文”,主张学习和发扬先秦两汉的散文,创作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散文。[3]韩愈的文章语言凝练、气势磅礴,柳宗元的文章文笔生动、寓意深刻,他们二人对古典散文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3]

小说

唐朝小说的代表性就是“唐传奇”,追求“离奇”的短篇小说,优秀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崔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3]唐朝“传奇”文学的诞生,标志着小说开始走向成熟。[3]唐传奇主要是分为三类:神怪故事、恋爱故事、侠义故事,它主要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发展。[4]

其次是“变文”,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由佛教寺院以通俗故事宣传经义发展起来,代表性作品有:《目莲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3]

戏剧

唐朝开始有了“戏剧”一词,唐朝的戏剧主要是“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唐朝的戏剧受到西域戏剧的影响,也吸收了古印度梵剧的营养,形成了唐朝戏剧,并且传播到朝鲜半岛、古日本等。[5][6]

西域戏剧,主要是龟兹戏剧,龟兹本地乐器“筚篥”是主奏乐器,他们改良了源于西亚的“竖箜篌”和“曲项琵琶”,唐朝时期传入中土并且风行各地,远播至古日本、古朝鲜、古缅甸古越南。西域戏剧里常用的道具“披帛彩带、缨络花绳”也被唐朝戏剧采用。[5][6]

梵剧,是古印度的戏剧,它伴随着印度佛教传入唐朝,时间是公元7世纪左右,梵剧《舍利弗剧》、《弥勒会见记》剧本后来曾在新疆出土。[5][6]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83–84. ISBN 978-7-107-16512-2 (中文(简体)).
  2. 衡唐退士. . 吉林省: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 1–2. ISBN 7-80648-422-1 (中文(简体)).
  3. 徐云龙、刘林生. . 长沙市: 岳麓书社. 2002年11月: 35–36. ISBN 7-80520-833-6 (中文(简体)).
  4. . 国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5. . 文化中国.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简体)).
  6. . 中国网.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8)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