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丘
歷史
喀拉丘的建立年代可追溯至公元1世紀,在3世紀與4世紀貴霜王朝時期繁盛,5世紀時陷入衰退,可能是貴霜-薩珊王國入侵所致[3]。9世紀與10世紀的伊斯蘭教蘇菲派修士可能曾在此處修道。喀拉丘現位於烏茲別克的軍事管制區中,鄰近阿富汗-烏茲別克邊界[6]。
1937年蘇聯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團隊首次對喀拉丘進行考古挖掘[1],1964年至1996年由B. Ya. 斯塔维斯基(B. Ya. Stavisky)領導的考古團隊多次發表喀拉丘建築與藝術的研究報告,1994年起有日本與烏茲別克學者共同組成的團隊參與研究[7]。有學者認為喀拉丘的古稱可能為Khadevakavihara,意為「國王的修道院」,為1世紀的貴霜國王威瑪·塔克圖下令建造[7]。
遺址
喀拉丘距另一考古遺址法雅茲丘僅有數百公尺距離,遺址由三個土丘組成,包括室外建物與超過25個洞窟[2],佔地約7公頃,屬犍陀羅式建築[3],其中具穹頂的洞穴可能啟發了中國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特別是其中有「海馬窟」之稱的第118窟)[8]。
相較法雅茲丘具一主要的大型佛塔,喀拉丘包含數個較小的佛塔,遺址可分為南、西與北三部分,南側有數個洞窟與僧侶的房間(部分房間牆壁的灰泥上有彩繪),西側除洞窟與僧侶房間外還有一座佛塔與一個廣場,北側則有數座佛塔與一個大型廣場,西側與北側的廣場皆有希臘式的列柱環繞[6]。
- 北廣場
- 遺址北面觀
- 洞穴內部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喀拉丘 |
- . The Stat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Jonathan Tucker.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5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Dani, Ahmad Hasan; Litvinovskiĭ, Boris Abramovich. .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9: 549-550 [2021-11-08]. ISBN 978-81-208-15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 Rhie, Marylin Martin. . BRILL. 2010: 34 [2021-11-08]. ISBN 978-90-04-190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Muzio, Ciro Lo. . : 116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
- . Livius.org.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Tsantini, E.; Martínez Ferreras, V.; Ariño Gil, E.; Gurt I Esparraguera, J. M.; Pidaev, S. . Archaeometry (Wiley). 2015-05-19, 58 (1): 35–56. ISSN 0003-813X. doi:10.1111/arcm.12161.
- Rhie, Marylin Martin. . BRILL. : 651 ff [2021-11-08]. ISBN 978-90-04-3918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 Hinüber, Oskar von. . 1980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