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善化寺是山西省大同市城内的一所佛寺,靠近南城门,俗称“南寺”,其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 | |
---|---|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山西省大同市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辽、金 |
编号 | 1-88 |
登录 | 1961年 |
历史
善化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敕名“开元寺”。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遭兵火破坏,金天会至皇统年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修,敕名“善化寺”。清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五年(1708-1716年)又有修缮。2007年3月至11月对三圣殿进行大修。[1] [2]
建筑
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9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为普贤阁和文殊阁遗址。其中,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天王殿、三圣殿与普贤阁俱为金代建筑。
山门(天王殿)
山门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山门,殿内有明代塑像四大天王,故也作为天王殿。面阔五间(29.10米),进深二间(11.30米),单檐庑殿顶,中间南北皆设门,殿前后各悬额一方,前为“善化古寺”,后为“威德护世”。[1]
三圣殿
三圣殿因供奉华严三圣而得名,也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栱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殿内西侧有金碑二通,其中《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刻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文由朱弁所写,《释迦如来成道记》碑刻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碑文为唐代王勃所撰。[1][3]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辽代遗构,台基砖构,高2.24米,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台前左右为明万历时增建的钟楼和鼓楼。大殿面宽七间(41.8米),进深五间(26.18米),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殿中现存塑像三十四尊,皆为金代泥塑,有五方佛和弟子迦叶、阿难像,东西两侧有二十四诸天像。大殿内还有清康熙年间重修时所绘壁画约190平方米。[1][2]
普贤阁
普贤阁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为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1]
- 影壁(五龙壁)南面
- 影壁(五龙壁)北面
- 山门
- 山门北面
- 山门转角铺作
- 山门后檐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
- 三圣殿
- 三圣殿转角铺作
- 三圣殿次间补间铺作
- 三圣殿内部
- 普贤阁
- 普贤阁顶层檐下斗栱
- 普贤阁底层檐下斗栱
- 文殊阁(新建)
- 大雄宝殿台阶、木牌坊
- 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前檐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
- 大雄宝殿转角铺作
- 大雄宝殿鸱吻
- 大雄宝殿走兽
参考文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善化寺 |
- 何莉莉. . 寺庙揽胜. 2010, (3): 51–53.
- 李振明. . 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 1 (7): 37–38.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编. . 文物出版社. 2004: 314.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