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

善根梵语:Kuśala-mūla),佛教術語,意指好的根性、善良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將能夠增長(Kuśala)的各種思想及行為,譬喻為樹根(mūla),故名善根。[1]有時又可用善本德本來指稱。如依《俱舍論》所說,則善根是指行者入見道位時,能生無漏智的根本。

漢傳佛教所說的根性根機根器,所謂的“根”都是善根,謂眾生之善根與習性,如木之根能生發善心。根性優者,能解佛陀甚深法義,或能持戒堅固、行善順利,謂之利根;根性不優者,不能聽受佛陀法義,持戒屢受屢犯,或善心乏少,謂之鈍根劣根;兩者合稱“二根”[2]

善根的種類

依善根所發起作用之三類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3(世第一法品):「善根有三種:一福分善根、二解脫分善根、三達分善根。」[3]

  1. 福分善根:能使未來世得福報者。[4]
  2. 解脫分善根:能令得證解脫者。[5]
  3. 達分善根:聲聞法中的四加行。[6]

三品善根

依善根能對治煩惱之輕重分成上中下三品[7]

  1. 上品善根:出世間所有善根、或能對治下品煩惱。或者種種善法是由加行力,或由串習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淨力所成
  2. 中品善根:若在定地世間善根。或能對治中品煩惱
  3. 下品善根: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對治上品煩惱

不起三毒煩惱的「三善根」

三善根[8]:謂善之自性,可對治「三不善根」的三種心所

  1. 無貪,是違貪法
  2. 無瞋,是違瞋法
  3. 無癡,是違癡法
  • 以對趣向善惡道或者解脫來說,三善根雖不屬於能令人解脫涅槃的法,但是能令有情於未來世往生於善處的法,所以也稱作三種趣向善趣的法「三法向善趣[9]
  • 三善根又可說三增法[10]、或者三種善聚[11]

於三寶所種功德的「三善根」

相對於於有情能於不起三毒而有善果福德的世間善根,另有三種出世間的善根是不可窮盡,依此三種善根可以令漸至涅槃解脫,即三寶[12][13]

  1. 於無上佛寶所種的功德
  2. 於稀有法寶所種的功德
  3. 於聖賢僧寶所種的功德

順解脫分善根

順解脫分的善根就是種決定解脫的種子。[14]以此來分四種眾生的種性:

  1. 順流[15]
  2. 逆流[16]
  3. 中住
  4. 到彼岸

四加行:順決擇分的「四善根」

聲聞法中的四加行是四種順決擇分善根,可令入苦法忍正位[17]

  1. 暖:順決擇分初善根[18]
  2. 頂:順決擇分次善根[19]
  3. 忍:順決擇分勝善根[20]
  4. 世第一:順決擇分最上善根[21]

五善根

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五根[22]

  1. 信根
  2. 精進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善根的生成

有八種可以讓善根出生增長的事:[23]

  1. 施所成福業事。
  2. 戒所成福業事。
  3. 修所成福業事。
  4. 聞所成事。
  5. 思所成事。
  6. 餘修所成事。
  7. 簡擇所成事。
  8. 攝受有情所成事

參考文獻

  1. 《入阿毗達磨論》︰「能為根,生餘善法,故名善根。」(大正28‧982b)
  2. 《佛學大辭典》【二根】:(名數)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銳利者,二、鈍根,修佛道根性之純弱者。無量壽經下曰:「諸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3. . [2014-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4. 「福分善根者。謂能作生天種子。若在人中生豪貴家。有大威勢。多饒財寶。眷屬成就。顏貌端嚴。能作轉輪聖王帝釋魔王梵王種子。」《阿毘曇毘婆沙論》卷3(世第一法品)CBETA, T28, no. 1546, p. 25, a19-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決定不退因。必至涅槃。」《阿毘曇毘婆沙論》卷3(世第一法品)CBETA, T28, no. 1546, p. 25, a2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3(世第一法品):「達分善根者謂煗法。乃至世第一法。」CBETA, T28, no. 1546, p. 25, a23-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瑜伽師地論》五十五卷五頁:「問:何等名軟善根?答: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對治上品煩惱。問:何等名中品善根?答:若在定地世間善根。或能對治中品煩惱。問:何等名上品善根?答:謂出世間所有善根。或能對治下品煩惱。又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習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淨力,當知成上品。 」
  8. 《長阿含經》卷8:「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CBETA, T01, no. 1, p. 50, a9-10)
  9. 《長阿含經》卷10:「復有三法趣向惡趣,三法向善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惡趣?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CBETA, T01, no. 1, p. 59, c1-6)
  10. 《長阿含經》卷9:「云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CBETA, T01, no. 1, p. 53, a27-28)
  11. 《增壹阿含經》卷13〈23 地主品〉:「「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善聚?所謂三善根。何等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習、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之,此正聚者當奉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14, c1-11)
  12. 《增壹阿含經》卷12〈22 三供養品〉:「爾時,世尊告阿難:「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07, a29-b7)
  13.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4〈3 厭捨品〉:「唯有正見不顛倒心,作諸善業,因三善根及以等,增長無漏法爾種子,能起無漏三昧神通。如是如是證聖相續,若伏妄想修習正觀,一切煩惱永盡無餘。」」(CBETA, T03, no. 159, p. 309, a17-20)
  1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順解脫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脫種子。」(CBETA, T27, no. 1545, p. 35, a4-5)
  1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6:「若未種順解脫分善根名順流者」(CBETA, T27, no. 1545, p. 885, a28-29)
  1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6:「已種順解脫分善根名逆流者」(CBETA, T27, no. 1545, p. 885, a29-b1)
  17. 《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忍正位。」(CBETA, T25, no. 1509, p. 262, c7-8)
  18.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7 辯賢聖品〉:「初善根起名為暖法」(CBETA, T29, no. 1563, p. 921, a27-28)
  19.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7 辯賢聖品〉:「次善根起名為頂法。」(CBETA, T29, no. 1563, p. 921, b12)
  20.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7 辯賢聖品〉:「勝善根起名為忍法」(CBETA, T29, no. 1563, p. 921, b28)
  21.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30〈7 辯賢聖品〉:「順決擇分攝最上善根。生此即說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CBETA, T29, no. 1563, p. 921, c22-24)
  22. 《大寶積經》卷114〈5 阿蘭若比丘品〉:「護五善根。於五力中而得自在。」(CBETA, T11, no. 310, p. 644, c24)
  23. 《瑜伽師地論》卷55:「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說依八種事。一施所成福業事。二戒所成福業事。三修所成福業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受有情所成事。當知此中隨其所應依所說事。或於現法或於後法。隨為一種貪瞋惡見於心相續。先成穢染。既被染已。由彼對治令於是處不復相應。」(CBETA, T30, no. 1579, p. 602, c6-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