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馬可夫
喬治·伊萬諾夫·馬可夫(保加利亞文:,英文:;1929年3月1日—1978年9月11日)是一名保加利亞的異議人士。馬可夫本來是一個詩人和創作家,在1969年逃離保加利亞後,先後成為英國廣播公司國際台、自由歐洲電台和德國的德國之聲記者和主播。馬可夫曾多次批評保加利亞的共產政權,也被認為是保加利亞政府要委托KGB來除去他的原因。
Georgi Markov | |
---|---|
出生 | 保加利亞王國索菲亞 | 1929年3月1日
逝世 | 1978年9月11日 英國伦敦巴勒姆 | (49歲)
职业 | Writer, dissident |
知名作品 | The Truth that Killed |
保加利亞時代
喬治馬可夫在1929年3月1日於索菲亞附近的「Knyazhevo」區出生。在1946年,他高中畢業後,開始在大學學習工業化學。最初喬治·馬可夫在一間技術學校是一個化學工程師兼老師。在他19歲的時候,他患上了結核病,令他被迫定期來往不同醫院。那時他開始嘗試寫作,在1957年發表《The Night of Celsius》,1959年發表《The Ajax Winners》,和在1961年發表了兩個短故事。而到了1962年,他發表的小說《Men》獲得保加利亞作家聯盟的全年大獎,而他也正式成為這個聯盟的成員。這成為了他在這個共產國家轉職為職業作家的首要條件。喬治·馬可夫於“Narodna Mladezh”出版社工作,於1966年發表的《A Portrait of My Double》和1968年發表的《The Women of Warsaw》,令他成為一個在保加利亞內最有前途的年輕作家。喬治·馬可夫也寫了一堆劇本,但大部份都沒有發表,或因為政治審查而被禁止上演,包括《To Crawl under the Rainbow》、《The Elevator》、《Assassination in the Cul-de-Sac》、《Communists》和《I Was Him》。而小說《The Roof》在印刷中途被中止,因為作品含有記述和比喻貶低列寧的字句。喬治·馬可夫也是著名電視連續劇《On Every Milestone》的編劇,他在劇中創造了二次大戰偵探 Velinsky,和復仇者 Deyanov 這兩個角色。
在這段時間,即使有些作品被禁止發行,喬治馬可夫是當時的著名作家,也因此成為領導人托多爾·日夫科夫日後強迫一群作家為政權服務的其中之一。在這個時候,喬治馬可夫領導了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對很多保加利亞人來說這是新鮮的事。
作家和異見分子
在1969年,喬治·馬可夫離開保加利亞前往意大利,即是他的哥哥所在地。他本來計劃等待政府不再禁止他的作品出版後就回國,但他後來漸漸改變主意,尤其是在1971年9月保加利亞政府拒絕延續他的護照期限後,改為留在西方生活。喬治·馬可夫後來在1972年搬到倫敦,他在這裡學習英文和在英國廣播公司負責有關保加利亞的新聞。他嘗試加入電影業,希望能得到Peter Uvaliev的協助,但不成功,稍後時間他也替自由歐洲電台和德國之聲工作。而在1972年,喬治·馬可夫在保加利亞作家聯盟的會藉被凍結,也因為他背叛國家的行為,在缺席聆訊的情況下被判監六年六個月。
直至1989年前,他在保加利亞的作品,一直都沒有在圖書館和書店中展示,而他的名字也一直沒有在主流媒體中被提及。而共產秘密服務(Communist Secret Service,或特勤服務)中,喬治·馬可夫的檔案以“Wanderer”的稱呼出現。在1974年,他的作品《To Crawl under the Rainbow》在倫敦上演,而同年在愛丁堡則上演《Archangel Michael》,它們都以英文演出,而且獲得了他的首個獎項。而和大衛·菲利普斯(David Philips)合著的小說《The Right Honourable Chimpanzee》,則在喬治·馬可夫去世後出版。在1975年他和 Annabelle Dilk 結婚,並且在一年後誕下一個女兒,Alexandra-Raina。
在1975年至1978年間,喬治·馬可夫在節目《In Absentia Reports》中分析在共產主義下保加利亞人的生活。這個節目每週都在自由歐洲電台播出,節目主要批評共產政權,和共產黨領袖托多爾·日夫科夫,令喬治·馬可夫成為保加利亞共產政權最憎恨的人物。
《The Reports》在1990年於保加利亞發行,那時共產政權已經倒台。而在2000年,喬治馬可夫獲追頒為Stara Planina的榮譽公民,以「表揚他對保加利亞的文學、戲劇和記實文學上,並且擁有超卓的民望和對抗共產政權上作出的貢獻」。
遇刺
保加利亞的秘密警察派遣的特使,在格別烏協助下暗殺喬治馬可夫,但頭兩次都失敗,直到第三次才成功。在1978年9月7日(托多爾·日夫科夫生日的日子),喬治馬可夫在橫跨泰晤士河的滑鐵盧橋上行走,在一個巴士站等巴士時,他的大腿被一名男子的雨傘刺中。那名男子向他道歉後離開,喬治馬可夫稍後時間向醫生表示那名男子有外地口音,這宗事件後來稱為「雨傘謀殺」(Umbrella Murder)。
喬治馬可夫感到被刺中的地方傳出陣陣痛楚,當他回到英國廣播公司的辦公室後,他的傷口形成了一粒紅疹,而痛楚也沒有消退。他向最少一名同事講述事件,當晚他出現了發高燒的現象,被送後醫院,三天後死亡。
由於喬治馬可夫曾經向醫生表示懷疑中毒,倫敦警方受命進行驗屍。在過程中,法醫發現了有一粒針頭大小的金屬小珠,植入了他的小腿。
該小珠直徑有1.52毫米,含有90%的鉑和10%的銥,珠上有兩個0.35毫米的小孔,形成了一個X形的小洞。在波頓唐(Porton Down)的進一步的化驗,顯示小珠內有微量的蓖麻毒素。所以即使醫生知道喬治馬可夫中毒,結果也會一樣,因為並沒有已知的方法可以醫治中了蓖麻毒素的人。
在謀殺事發生的十天前,另一名保加利亞人柯斯多夫(Vladimir Kostov)在巴黎被槍擊受傷。醫生在他的皮膚上發現相同的小珠。不過,由於該小珠內包著蓖麻毒素的糖,在射出前受到破壞,所以只有極小量的毒素進入他的體內,最後他只是出現發燒而已。柯斯多夫報告指射擊來自一名帶了一個小袋的男人,但沒有雨傘。這次事件帶出英國傳媒所指的「雨傘」只是虛構而已,因為喬治馬可夫只是表示「被傘子刺中」而不是「被傘子射中」。不過,法醫指出喬治馬可夫身上發現的小珠可能是由「槍」發射出來,而且因為這粒小珠十分精密,所以相信他是這樣而死亡的。
有一本關於這次事件真相的書籍,由Vladimir Bereanu和Kalin Todorov寫作,現在已經停止售賣,但仍然能獲得。
有幾名變節的克格勃特工,例如Oleg Kalugin和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確認了克格勃在背後指使暗殺,即使現時保加利亞暗殺人的方法,都是用別的方法,例如用毒果凍來塗在他的身上。但至今仍然沒有人因此而被檢控,很大程度上因為很多關於他被暗殺的檔案被銷毀。主流報章《泰晤士報》報導,一個原名為Francesco Gullino(或 Giullino)的意大利裔丹麥人是最大嫌疑犯,而保加利亞的訴訟時效會在2008年屆滿。[1]
一套英國紀錄片《The Umbrella Assassin》[2],在保加利亞、 英國和美國訪問了一些和這次事件有關的人,也探討了主要嫌疑犯Gullino到底現在的狀況如何。
喬治·馬可夫的墓地可以在多塞特郡的Whitchurch Canonicorum村的一個小教堂園地找到。
小知識
- 蘇格蘭後叛客(postpunk)樂團Fingerprintz在1979年時錄製的專輯《The Very Dab》,當中有一首歌的靈感是源自喬治·馬可夫被暗殺的事件。那首歌名為《Wet Job》,這首歌曲描述喬治馬可夫「在繁忙時間等巴士時被暗殺」,歌曲內也提及這個暗殺行動為「a hit」。
- 「保加利亞雨傘」(Bulgarian umbrella)暗殺喬治·馬可夫的行動,啟發了法國電影《傘中情》()製作人的創意,該電影由Gerard Oury執導,Pierre Richard主演。
印刷品
- The Right Honourable Chimpanzee (as David St. George, with David Phillips) Magnum Books (1980年) ISBN 041704920X
- The Truth That Killed Ticknor & Fields(1984年) ISBN 0899192963
參考
- 時代雜誌線上板(英國)指出 Giullino 為雨傘殺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作者: Jack Hamilton 和 Tom Walker;2005年6月5日(英文)
- .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201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 "Umbrella stab victim dies of mercury poison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rticle reporting the second (2011, with death occurring in 2012) incident (in English.)
- "Quecksilbervergiftu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rticle in Der Spiegel (in German) reporting the 2011 inci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