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淦故居

嚴家淦故居,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博愛特區,為中華民國第5任總統嚴家淦的官邸,列國定古蹟

-{H|zh-cn:理查德·尼克松;zh-tw:理查·尼克森;zh-hk:李察·尼克遜 }-
嚴家淦故居
位置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4號
坐标25.034588°N 121.512108°E / 25.034588; 121.512108
建成时间1900年
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官方名称國定古蹟嚴家淦故居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评定时间2010年7月23日
嚴家淦故居在台北市的位置
嚴家淦故居
嚴家淦故居
嚴家淦故居在台北市的位置
詳細登錄資料

建築

庭院

嚴家淦故居地點一帶屬博愛特區,為臺北捷運車站最密集的區域,但此區域充滿綠蔭植栽、空間步道,一直受到高度管制[1]。原配作臺灣銀行副總裁官舍[1],共843.73坪[2],主體建築為洋式二層樓建物[3],屋頂有突出的尖塔[4][5],建坪約200多坪[3],1920年再增建日式木造房舍[3][6],地址是重慶南路二段4號[7][8]。圍牆曾於1963年蘇澳地震倒塌20公尺[9]。庭樹為日治時期種植,大多為青剛櫟、九芎、榕樹、楓香等臺灣原生種,還有三棵樹圍壯碩的黑板樹[10]。西式的水泥牆上頂著東亞式的磚瓦屋簷,內部也是西式裝潢卻有東亞式橫樑[11]。一樓包括會客室、大餐廳和日式廂房;二樓則是書房、臥室與起居室[12]。房子用料十分精細,地板還是南亞塑膠出品的第一批地磚[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蘭翔表示,嚴家淦故居設計者不詳,當時臺灣銀行是野村一郎設計,推斷此官舍可能也是其作品[13]

因涉及中華民國總統官邸周邊維安,嚴家淦故居原則不開放參觀;就算因特殊開放需求,也要由維安單位核可方可辦理[4]

嚴家淦故居北側圍牆外的大同之家,是嚴家淦接待外賓與辦公處所[5]

使用

嚴家遷入

書房重建圖(2013年12月國立國父紀念館展示)

嚴家淦擔任國民政府臺灣接收委員時1945年從日本政府接收此屋[14],1946年他就任臺灣銀行董事長就遷入[15]。嚴家淦兒子嚴雋泰回憶,他們全家從上海搬遷至臺灣後就居住在此屋,與其他親戚當時都住在一起,吃飯時席開四桌,在過去相當少見[5]

嚴家淦當選副總統時由總統府出面向臺灣銀行買下該宅[14],總統府正式公文中稱為「重慶寓所」[6]。負責看護官邸的守衛之一,是二二八事件要角林江邁的女婿曾德順[16]

據嚴家淦紀念協會秘書長張放之,內部陳設和嚴家淦生前沒什麼兩樣[3]。客廳的舊沙發是1945年嚴家淦從倉皇遷離的日本人買下的骨董,桌上水晶菸灰缸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的贈禮,餐櫃裡放著從蘇州帶來的舊瓷盤[12]。1966年採訪時,客廳有總統蔣中正上書「克難興邦」的鏡子、副總統陳誠為嚴家淦祝六十大壽的壽屏[17]。書房入口擺設一整排的音響設備,特別顯目的是一架嚴家淦用來聽傳統戲曲的舊式錄音機,室內還有他在抗戰前就購買的16厘米攝影機施振榮贈送的個人電腦[18]

嚴家淦臥病的六、七年間,妻子劉期純移居到臺北榮民總醫院陪伴,直到丈夫過世[19]。依行政院訂頒之《事務管理規則》第249條規定,官舍借用時間以借用人任職各機關為限;當借用原因消滅,總統府基於管理機關權責,應將該宿舍房地收回[1]。對於依法要收回嚴家淦官邸,總統府發言人戴瑞明表示,總統府望立法院加快修法進度,因現行的《卸任總統禮遇條例》只涵蓋卸任總統本人,但並未涵蓋卸任總統逝世後其遺孀的照顧問題,在情理上確實說不過去[19]

1999年12月24日下午,嚴家淦逝世五週年之日,劉期純於此邸過世[20]

列為古蹟

嚴雋泰出國留學回來、結婚成家後,也住在此宅[15]。總統府第三局人員於2000年3月21日造訪嚴雋泰,表示劉期純已逝,官舍必須依法在4月30日前騰出、歸還總統府[14]

當嚴家已開始打包時,和嚴家素不相識的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范巽綠無意間獲知此事,便立刻奔走幫忙,還帶著多位文化與建築學者前往嚴家故居會勘,該年3月31日和同為民進黨籍的立委張俊雄許榮淑以及多位學者舉行記者會,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14]。當天古蹟建築專家李乾朗勘察後指出,嚴家淦故居是台北市僅存的日治時期高等官舍的前三名,其價值足可列為國定古蹟[1]。4月6日,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邀集立法委員范巽綠、許榮淑及古蹟建築專家李乾朗、黃俊銘、林會承、黃蘭翔、丘如華、徐裕健、賴志彰、康旻杰、王惠君等前往會勘[8]。18日,李乾朗、黃俊銘、林會承、黃蘭翔、丘如華、徐裕健、賴志彰、康旻杰、王惠君九名審查委員一致通過成為台北市第九十二處古蹟[11]

由於保存嚴家淦故居牽涉多個不同層級單位,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遂於2000年11月30日邀請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及內政部、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官員在嚴家淦故居召開協調會。游錫堃表示,總統陳水扁認為嚴家淦功在國家,故居雖是總統府官舍,卻因其文物具歷史價值,主張保存並成立紀念館,嚴家後人也可續住,以維護文物。[21]

2000年12月,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大幅刪減總統府九十年度預算,使得謝東閔孫運璿李國鼎等人晚年照顧受影響;總統府只好出面請求國民黨酌刪新台幣1,400萬元便可[22]。當時時任副總統的呂秀蓮原先租用重慶南路大樓作為官邸,則在2000年12月29日被刪減租金,並通過決議要行政院找合適房屋整修作為副總統官邸[23]。呂秀蓮認為,嚴家淦故居距離總統府、總統官邸很近,上班、和陳水扁溝通、安全人員調度也比較方便,但正副元首住得太近有國安疑慮,因此不行[24]。歷經一連串尋屋後,她屬意陳誠故居,土地為國有,地上物卻屬陳誠子女所有,只好罷休;最後在歌林公司董事長幫忙下,才找到房子[25]

起居室重建圖(2013年12月國立國父紀念館展示)

2001年7月17日,內政部國定古蹟審查會以「嚴家淦先生故居」之名通過嚴家淦故居為國定古蹟[26]。11月15日,在確定嚴家淦故居古蹟管制範圍的內政部會議中,專家考察網球場和大同之家的歷史關係,大致認為雖然嚴家淦曾在此活動或辦公,但這兩處應該不是嚴宅專屬專用,和嚴家淦的歷史聯結不密切;確定古蹟主體僅有圍牆內的嚴宅主建築,大同之家和網球場則建議台北市政府解編[27]

2002年3月12日,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陳學聖到已漏水蟲蛀嚴重的嚴家淦故居勘察,對內政部史蹟維護科科長呂清源表示,嚴家淦故居應由總統府負責維修[28]。18日,內政部邀集相關單位討論嚴家淦故居緊急搶修、蟲蟻防治、整體規劃、修繕以及營運管理等五項事宜,報請行政院動支第二預備金整修[29]

為紀念2004年11月7日嚴家淦百歲冥誕,在陳水扁指示下,總統府於當年冬季舉辦兩個月的嚴家淦文物展[30]

文化部為維護整體古蹟範圍,向北市都委會提出都市計畫變更,將嚴家淦故居土地使用分區從住宅區變更為保存區,2017年6月15日通過[4]

參考資料

  1. 周美惠、何振忠. . 聯合報. 2000-04-01 (中文(臺灣)).
  2. 王蘭芬. . 民生報. 2000-04-01 (中文(臺灣)).
  3. 謝素娟. . 聯合晚報. 2001-09-06 (中文(臺灣)).
  4. 鍾泓良. . 自由時報. 2017-06-15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8) (中文(臺灣)).
  5. 郭美瑜. . 中央日報. 2006-04-29 (中文(臺灣)).
  6. 劉慶侯. . 自由時報. 2020-01-31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8) (中文(臺灣)).
  7. 陳素秋. . 聯合晚報. 1993-06-25 (中文(臺灣)).
  8. 王蘭芬. . 民生報. 2000-04-07 (中文(臺灣)).
  9. . 聯合報. 1963-02-14 (中文(臺灣)).
  10. 陳盈珊. . 中國時報. 2000-09-26 (中文(臺灣)).
  11. 潘彥妃. . 聯合報. 2000-04-19 (中文(臺灣)).
  12. 邵冰如. . 聯合晚報. 2000-03-31 (中文(臺灣)).
  13. 潘彥妃. . 聯合報. 2000-04-07 (中文(臺灣)).
  14. 邵冰如. . 聯合晚報. 2000-03-31 (中文(臺灣)).
  15. 謝錦芳、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 . 中國時報. 2008-11-30 (中文(臺灣)).
  16. 蔡惠萍. . 聯合報. 2006-03-06 (中文(臺灣)).
  17. . 聯合報. 1966-03-23 (中文(臺灣)).
  18. 周美惠. . 聯合報. 2005-07-14 (中文(臺灣)).
  19. 張慧英. . 中國時報. 1994-01-25 (中文(臺灣)).
  20. 蕭衡倩. . 聯合晚報. 1999-12-25 (中文(臺灣)).
  21. 王蘭芬. . 民生報. 2000-12-01 (中文(臺灣)).
  22. 吳典蓉. . 中國時報. 2000-12-22 (中文(臺灣)).
  23. 張瑞昌. . 中國時報. 2001-09-06 (中文(臺灣)).
  24. 楊清雄. . 民生報. 2001-09-07 (中文(臺灣)).
  25. 呂秀蓮. . 中國時報. 2001-09-10 (中文(臺灣)).
  26. 楊羽雯. . 聯合報. 2001-07-18 (中文(臺灣)).
  27. 李志德. . 聯合報. 2001-11-16 (中文(臺灣)).
  28. 陳碧華. . 聯合報. 2002-03-13 (中文(臺灣)).
  29. 陳碧華. . 聯合報. 2002-03-19 (中文(臺灣)).
  30. 李濠仲. . 聯合晚報. 2004-09-26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