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西迁
背景
自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就开始以空袭的方式轰炸中国重要科研机构。仅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间,国立中山大学遭受到日军机轰炸10余次,部分校舍被毁,设施资料损失严重,导致学校一度停课[1][2][3]。中大[註 1]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被迫迁入附属中学上课[1]。因此,1937年12月17日,中大校长邹鲁即致电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转移重要仪器和图书[3]。
过程
西迁云南
1938年10月19日、20日、21日,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分批从广州撤离[3]。当时广东有后方两地,一为粤西的罗定,一为粤北的曲江。由于日军已经进入湖南,而粤北曲江与湖南接壤,为了稳妥起见,中大选择迁往广东西部的罗定县[4][3]。至10月底,全部师生抵达罗定。
然而,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中大,称罗定“汇款不便,另觅桂、滇两省迁校”。于是,中大又择定广西龙州县为校址。但在准备启程时,又接教育部电知“日敌谋在北海登陆,接近龙州,应迅迁滇省”。[5]校长邹鲁向居住于云南昆明的原法学院院长邓孝慈发电报商讨迁校意见,最终决定将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中部的澄江县办学。[6]因此,国立中山大学部分师生于1938年12月1日离开罗定,溯西江而上。1939年1月7日,该部师生抵达广西梧州;19日,抵达龙州;2月6日,自龙州出镇南关,至越南河内[3]乘滇越铁路前往云南澄江。[5]此外,另有数批师生徒步经贵州贵阳转昆明,或经广西百色入云南[3]。自香港起程的师生,则乘海轮至越南海防登陆,再经河内到昆明,共15批,750人。[2]
办学情况
罗定时期
1938年10月,全部人员和物资抵达广东西部的罗定县后,国立中山大学开始复课。办学情况如下[4]:
机构 | 地址 |
---|---|
总办事处(含校长邹鲁办公室) | 罗定城北牖明学校(邹鲁居住在牖明学校门前的云龙书院) |
文学院、师范学院、研究院、图书馆 | 罗镜镇泷水中学、城隍庙 |
理学院、工学院 | 大湾镇(属郁南县) |
农学院、医学院、法学院 | 分设罗定城内,临时校舍中有罗定学宫、罗定中学一部分、原民众书院等地 |
附属中学 | 河对岸文塔下原塔溪乡 |
自1938年10月抵达,至1938年底撤离,国立中山大学在罗定办学共计约2个月[4]。
校址
国立中山大学在澄江时期共设文、法、理、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并设有一个综合研究院。各学院极为分散,分设于澄江县的各个村寨,以寺庙、祠堂当教室。师生员工跋山涉水,往返穿梭于各村寨之间上课或做实验,最远者多达20余里。
机构 | 地址 |
---|---|
文学院 | 分设于澄江城内外。在城内,设于文庙、凤麓小学男子部和女子部、玉观楼及观音阁5处;在城外,设于斗母阁与翠竹庵两处 |
理学院 | 分设在东浦乡、大仁庄、东山村、东龙潭等9处 |
工学院 | 分设于澄江城外金莲乡、梅玉村、中所乡、计院舍等9处,另租民房作为教授及女生宿舍 |
农学院 | 分设于鲁溪乡玉皇阁、吉里村关圣宫、洋潦营风台寺等处 |
医学院 | 分设于小西城关圣宫、三教寺、县城南门外火龙庙、县城南门楼、小李村下寺、城内玉观楼、城西土主庙等处 |
法学院 | 分设于澄江县属第二区和备乐村两处,共用庙宇10间 |
师范学院 | 分设于成内玉皇阁、建设局、极乐寺及北门外五灵庙等4处 |
抗日活动
在1938年广州沦陷前,中大师生就已经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中大师生成立“中大反日会”。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中大与广州各校学生于2月29日上街游行示威,并绝食一天,将节省的膳食费捐赠给十九路军。[10]
1935年12月12日,中大3000余名学生为声援一二九运动举行抗日示威游行。1935年12月31日,中大与广州其他学校联合举行第二次抗日示威游行,并推选中大学生会主席曾振声等六人向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请愿。1936年1月9日,中大与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校学生一万多人再次进行抗日示威游行。 [11]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一些中大学生直接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奔赴前线。在中大校园内,则先后成立了御侮救亡工作团、抗敌后援工作团、抗战教育实践社、战地服务团、抗日先锋队等二十余个社团[12],分别在广东各地发通过演出话剧、分发宣传单册等形式宣传抗战[13],或向海外募捐金钱、药品以支援抗战[12]。其中,国立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校长邹鲁为名誉团长,邹鲁夫人梁定慧为团长)于1938年2月北上到武汉慰问慰劳抗日将士,随后又先后到郑州、开封、台儿庄、徐州、潼关、西安、洛阳、南阳、许昌等多地进行伤兵救护、抗日宣传等服务。[12]
1944年,中共广东(粤北)省委、中大地下党动员200余名中大中共党员和学生,穿越日占区,参加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和其他地方政权工作。[14]
伤亡与损失
参见
- 高校内迁
- 抗日战争
- 广东大学 (汪精卫政权)
注释
参考文献
- 梁山等编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11. CSBN 7150·2989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山大学美东校友会.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蒋梅. . 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7-24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搜狐. 2020-12-14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穆子月. . 济南出版社. 2010-04. ISBN 9787548801306 (中文(中国大陆)).
- . 抚仙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2021-07-16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 冯春华 欧伦彬. .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韶关新闻网. 2021-07-16 [2022-07-06].
-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版. 2017-07-1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中国文明网. 2015-08-24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中山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access-date=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广州留东同学会.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21-07-08 [2022-07-05].
- . 中国新闻网. 2015-09-01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 吴定宇. .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05. ISBN 7-306-02689-5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 . 北京出版社. 1995. ISBN 978720002702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