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应塔
圆应塔,又名崇恩塔、延恩塔,俗称西林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中山路666号的西林寺中,是一座七级八面的砖木楼阁式塔,同时是上海市现存的最高的古塔。该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重建,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于西林寺的大佛殿后。清朝时圆应塔曾被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塔檐年久失修,圆应塔的大部分塔檐一度被拆除。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2]。1993年至1994年,圆应塔得以重修并恢复原貌。在这次维修中,考古人员从圆应塔内发掘出了大量文物。
圆应塔 (西林塔)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上海市松江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 |
编号 | 2-14 |
登录 | 1982年9月29日 |
历史
圆应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接待院旁,之后寺院及塔均在战乱中被毁。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时,接待院和该塔均由僧人淳厚募资重建,接待院更名为西林寺,而塔得名为圆应塔,又名崇恩塔、延恩塔。因塔在西林寺旁,故又被称为西林塔。此后该塔塌毁,正统九年(1444年)时被西林寺僧人法盨迁建于寺内的大佛殿后面[lower-alpha 1]。此后该塔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均得以重修。[3][4][5][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圆应塔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圆应塔的木质结构已经完全腐朽,偶有残块掉落。为保护行人安全,1965年,圆应塔的第二层至第六层的清代所建的腰檐、平座、栏杆等部分被完全拆除,仅剩砖砌塔身和第七层回廊及顶层塔檐。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松江县人民政府组成“松江西林塔修缮领导小组”和“修塔办公室”,相关维护工程于1993年10月开工。在这次维修中,施工人员更换了损毁的塔刹,并在塔刹下发现了天宫,另在塔心室内发现了地宫。该维修工程于1994年完工,重修后的圆应塔恢复了原有样貌。[3][4][6][7]
结构
圆应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中山路666号的西林寺中,为七级八面的砖木楼阁式塔,通高46.5米,是上海最高的古塔。该塔建筑风格整体为宋朝样式,塔内有正方形塔心室,塔心室中有镶嵌入砖砌塔身的石台阶。每层有相间隔的四面开门,每层开门方向均转换,底层的北侧塔门因建有塔梯而被封堵。底层外有围廊,第二层及以上的塔门外建有平座,平座周围有栏杆。平左下方及塔顶均建有腰檐,塔顶上方为塔刹。塔刹下方的塔身内建有一座天宫长宽均为0.8米,深0.75米,塔刹的中心木从天宫中央穿过。塔心室的地板下方发现一座地宫,其顶部距离塔心室地面1.18米,长1.13米,宽1.08米,深0.82米,其内北、东、西三面均有砖砌的三层台阶式供台。部分塔砖上刻有捐资人的姓名。[3][4][7][8]
出土文物
1993年11月29日,维修人员在用起吊设备拆卸塔刹上的鎏金宝瓶时,发现了其内的60余件文物,其中包括一件银经盒、四件铜盒、五尊铜鎏金佛像、两枚铜印、一件银质插花瓶、一块木铭文版和若干钱币等。天公重出土有一块石碑、二十余尊佛像、两尊白玉童子、五部经书(残)、一方青玉砚、一件青玉剑璏、一串玛瑙念珠、一件鎏金银塔等,另有一块石碑。地宫内出土了八十余尊佛造像、一个金刚铃、九枚钱币、一件压胜钱、一个玉饰件,另有两块石碑。[3][8]
注释
- 该塔的移建时间是由地宫中发现的石碑铭文所确定的[3]。
参考
-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编. .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06: 349. ISBN 978-7-5458-0839-1.
- 国家文物局主编. .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5-03-28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5-03-28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中国大陆)).
-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5-03-28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中国大陆)).
-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5-03-28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中国大陆)).
- 路海军, 路秉杰. .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1-09, 37: 33–37.
- 譚玉峰, 于存海, 羅時惠. .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 37: 60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