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是一個由參與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科學團體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於1990年成立。其主要目標是在北極地區開創()、發展()、協調()前沿科學活動,並在研究北極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還負責就影響北極地區管理的科學問題向北極理事會及其他組織提供客觀而獨立的科學建議。IASC為國際科學理事會的聯繫會員。IASC的決策機構包括理事會和執行委員會,日常運作由以執行秘書為首的秘書處提供支持。
簡稱 | IASC |
---|---|
成立時間 | 1990年 |
類型 | 國際非政府組織 |
總部 | 阿克雷里 |
地址 | |
服务地区 | 全球 |
官方語言 | 英語 |
會長 | Larry Hinzman[2] |
上級組織 |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 |
網站 | IASC官網 |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地理範圍涵蓋北冰洋和周圍的陸地。[2]
任務
自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立,科學、環境、經濟、政治現實都已發生巨大改變。[3]為了解決這些新挑戰,國際科研合作變得更加重要。[4]
有鑑於此,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建立了五個工作組(英語:),確定科學優先事項,並啟動和促進跨學科計劃。五個工作組是:[5]
- Terrestrial Working Groups(直譯:陸地工作組)
- Cryosphere Working Groups(直譯:冰凍圈工作組)
- Marine/AOSB Working Groups(直譯:海洋/AOSB工作組)
- Atmosphere Working Groups(直譯:大氣工作組)
- Social and Human Working Groups(直譯:社會及人類工作組)
北極科學高峰週會
北極科學高峰週會(英語:、ASSW),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一項倡議。是與太平洋北極集團 (PAG)、國際北極社會科學協會 (IASSA)、歐洲極地委員會 (EPB)、極地早期職業科學家協會 (APECS)、北極理事會土著人民秘書處 (IPS) 、北極研究運營商論壇 (FARO)為北極科學各個領域的協調、協作、合作提供機會,將科學、管理結合起來的高峰週會[6]。
工作組
大氣工作組
大氣工作組主要關注北極如何應對當前的全球氣候,以及試圖理解、預測北極消失後可能發生的事。[7]
冰凍圈工作組
冰凍圈工作組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第二個工作組。該工作組與大氣工作組不同,因為它關注構成北極的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包括海洋、雪、冰蓋和構成北極地區的其他元素,以及當前的全球氣候如何可能會影響冰凍圈。[8]
海洋工作組
海洋工作組主要關注北冰洋和亞北極海域,研究當前全球氣候的影響將如何影響北冰洋和海洋,以及這些變化將如何反過來影響全球各地的海洋。海洋工作組亦負責評估北極生態系統的狀況以及北極的生物學,以更好地了解生命在這種氣候下的運作方式。[9]
社會及人類工作組
社會及人類工作組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第四個工作組。該工作組與其他四個工作組不同,是唯一負責社會科學方面的工作組。該工作組關注北極地區的不同群體怎樣與北極互動,以及北極氣候的變化將如何影響這些個體。[10]
陸地工作組
陸地工作組是目前最後一個工作組。顧名思義,主要關注淡水區域以上的北極陸地。陸地工作組關注了解歷年的北極系統,當前的北極系統,以及其在未來的演變。陸地工作組另一個方面涉及北極氣候的變化將如何反過來影響未來的全球其他地區。[11]
IASC行動組
當前IASC由兩個行動組組成。目標是就北極地區長期或短期需求提供建議。通常在一兩年後被解散。[12]
向決策者宣傳北極科學(Communicating Arctic Science to Policymakers)
這個行動組成立於2017年,旨在幫助將IASC工作組進行的科學數據傳遞給全球各政策制定者。該行動小組向各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議和建議,以便各政策制定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北極開展的科學活動。[12]
北極科學與商業/工業合作(Arctic Science and Business/Industry Cooperation)
該行動小組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目前運作的第二個行動組。主要關注涉及北極的商業和財務影響,以及企業如何促進北極科學,反之亦然。[12]
其他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目前還有另一個小組在運作。「土著參與範圍界定組」(Scoping Group on Indigenous Involvement)被歸類為行動小組,關注北極土著,研究土著對北極的傳統和知識。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將這個範圍界定小組變成一個完整的行動組。[12]
當前的北極探險
截至2016年,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制定了全年的北極考察計劃。這次被稱為「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觀測站」(The 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或「MOSAiC」的考察是同類考察中的第一次全年考察。1893年至1896年間,深受弗里喬夫·南森探險隊影響。MOSAiC考察將持續到2019-2020年收集關鍵數據,以幫助收集有關北極和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信息。[13]
IASC和前進(The IASC and Moving Forward)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關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IASC制定了許多目標希望進一步將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和非IASC成員聯繫起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將北極推廣為和平空間對於該地區未來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主權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對未來的研究產生負面影響。[14]
歷史
IASC由8個北極國家——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蘇聯、瑞典、美國的國家科學組織代表於1990年成立。 IASC創始章程在加拿大堅決灣簽署。[15]
多年來,IASC已發展成為北方領先的國際科學組織,如今其成員包括23國,包括15個非北極國(奧地利、中國、捷克、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日本、荷蘭、波蘭、葡萄牙、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15]
雖然不像其他國際組織那樣是和平的代理人,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發揮了作用。 IASC在全球政治中發揮的作用與主權國家之間合作的需要有關。該組織成立於冷戰期間,被視為在追求科學研究中緩和了蘇聯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使得IASC不必擔心緊張局勢升級和破壞研究北極的潛在機會,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可以在不受國家限制的情況一起合作。[16]
IASC獎章
獎章的頒發是「為了表彰對了解北極的傑出和持續貢獻」。第一枚獎牌於2010年頒發。[17]
年 | 受獎者 | 引文 |
---|---|---|
2010 | Patrick Webber | "Medal for Arctic Science and Inspiring Mentorship" 「北極科學和鼓舞人心的指導獎章」 |
2011 | Martin Jakobsson |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新一代科學家」 |
2012 | Igor Krupnik | "Bridging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
2013 | Leif G. Anderson | "Understanding the Arctic Ocean" 「了解北冰洋」 |
2014 | Julian Dowdeswell | "Understanding of Glacier Dynamics and Ocean-Ice Sheet Interactions" 「了解冰川動力學和海洋冰蓋相互作用」 |
2015 | Odd Rogne | "IASC Award for Service" 「IASC服務獎」 |
2015 | Jacqueline Grebmeier |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tic" 「對了解北極的傑出貢獻」 |
2016 | John E. Walsh |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to Modeling and Evaluat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Arctic" 「對北極氣候變化影響建模和評估的傑出貢獻」 |
2017 | Terry Callaghan |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llaboration" 「對國際北極科學合作的傑出貢獻」 |
2018 | Oran Young |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Understanding Arctic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在理解北極制度動態、國際制度和環境政策方面的傑出成就」 |
2019 | Marika Holland |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nd Scientific Leadership role in Understanding, Modeling and Predicting the Arctic Climate System, in particular Sea Ice" 「在理解、建模和預測北極氣候系統,特別是海冰方面的傑出成就和科學領導作用」 |
2020 | Sue Moore |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Understanding Marine Mammals as Ecosystem Sentinels and how Climate Change is Influencing the Phenology of Arctic Species"「在將海洋哺乳動物理解為生態系統崗哨以及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北極物種物候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2021 | Atsumu Ohmura |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understanding complex climate and glacier relationships, global energy budgets, and thermal energy flow in the Arctic; and for excellence in program build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mentorship in the cryospheric sciences" 「在理解北極複雜的氣候和冰川關係、全球能源預算和熱能流動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以及在冰凍圈科學的項目建設、國際合作和指導方面的卓越表現」 |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皆來自IASC網站[17] IASC獎章獲得者信息。
理事會
國家 | 組織 | 代表 |
---|---|---|
奥地利 | Austrian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奧地利極地研究所) | Wolfgang Schöner |
加拿大 | Canadian Polar Commission(加拿大極地委員會) | Wayne Pollard |
中國 |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英語:) | Huigeng Yang, 副會長 |
捷克 | Centre for Polar Ecology(極地生態中心) | Josef Elster |
丹麥/ 格陵兰 | The Commiss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Greenland(格陵蘭科學研究委員會) | Naja Mikkelsen, 副會長 |
芬兰 | Delegation of the Finnish Academies of Science and Letters(芬蘭科學院和文學院代表團) | Paula Kankaanpä |
法國 | Institut Polaire Français(法國極地研究所) | Yves Frenot |
德國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德國研究基金會) | Karin Lochte |
冰島 | The Icelandic Centre for Research(冰島研究中心) | Thorsteinn Gunnarsson |
印度 | National Centre for Antarctic and Ocean Research (國家南極和海洋研究中心) | M. Ravichandran |
義大利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Italy(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 | Carlo Brabante |
日本 | Science Council of Japan(日本科學委員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ar Research(國立極地研究所) | Tetsuo Ohata |
荷蘭 | 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荷蘭科學研究組織) | Peter Jordan |
挪威 |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挪威研究委員會) | Susan Barr, 會長 |
波蘭 |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 on Polar Research(波蘭科學院極地研究委員會) | Michal Luszczuk |
葡萄牙 | Ministério da Educação e Ciência(教育和科學部) | João Canario |
俄羅斯 |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俄羅斯科學院) | Vladimir I Pavlenko, 副會長 |
大韓民國 | 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韓國極地研究所) | Yeadong Kim |
西班牙 | Comite Polar Espanol(西班牙極地委員會) | Antonio Quesada |
瑞典 | The Swedish Research Council(瑞典研究委員會) | Magnus Friberg |
瑞士 | Swiss Committee on Polar Research(瑞士極地研究委員會) | Martin Schneebeli |
英国 |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 | Henry Burgess |
美國 | Polar Research Board(極地研究委員會) | Larry Hinzman, 副會長 |
參考
- IASC Integrating Arctic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06/06/2015.
- ICSU - Scientific Associate: IAS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06/06/2015.
- Kintisch, Eli. . Science & Diplomacy. December 16, 2015, 4 (4) [202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Berkman, Paul. . Science & Diplomacy. 2014-06-23, 3 (2) [202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 IASC Working Grou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06/06/2015.
-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 www.assw.info.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英国英语).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iasc.info.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MOSAiC.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 Berkman, Paul Arthur; Kullerud, Lars; Pope, Allen; Vylegzhanin, Alexander N.; Young, Oran R. . Science. 2017-11-03, 358 (6363): 596–598. ISSN 0036-8075. PMID 29097538. doi:10.1126/science.aaq0890 (英语).
- In the context of its 25th anniversary in 2015, IASC published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spanning the first planning meetings in the late 1980s until today: Rogne, O., Rachold, V., Hacquebord, L., Corell, R. (2015) IASC after 25 year - A Quarter of 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125 pp.
- Smieszek, Malgorzata. . Polar Record: 114–115. ISBN 978-3-9813637-7-7. doi:10.1017/s0032247416000401 .
- . iasc.info.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