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

共屯赤金圜钱
圜钱体圆、有孔,既不容易折断,又便于穿索,因此具有易于携带和清点的优点,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圜钱的形状遂为中国以后的金属铸币所借鉴。由圜钱发展而来的方孔钱更成为之后几千年间东亚地区货币的主流。
出土文物
| 穿 | 单位 | 国 | 铸行时间 | 钱文 | 说明 | 图例 |
|---|---|---|---|---|---|---|
| 圆 孔 |
釿 (12克) |
魏 | 前395年 —前240年 |
共 | 共即共邑,今河南辉县,前240年为秦所占据, 屯为重大精美之义,赤金指铜 |
![]() |
| 共屯赤金 | ![]() | |||||
| 垣 | 垣邑,今山西垣曲东南,前289年为秦所占据 | ![]() | ||||
| 前361年 —前328年 |
桼垣一釿 | 桼垣或作桼寰,今陕西富县附近, 前328年为秦所占据,一釿为单位。 |
![]() | |||
| 不详 | 半釿 | 半釿为半个一釿圜钱之义 | ||||
| 襄阴 | 襄阴,今山西芮城北 | |||||
| 赵 | 前361年 —前313年 |
离石 | 离石和蔺,均今山西离石附近, 前328年—前313年为秦所占据 |
|||
| 蔺 | ![]() | |||||
| 不详 | 广平 | 广平,今河北曲周北 | ||||
| 东 西 周 |
不详 | 安臧 | 安臧为吉语,为安定库藏之义 | |||
| 前250年 左右 |
西周 | 西周、东周为前367年从周王畿分裂 出来的小公国,分别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工王城公园 和河南巩义西,前256年和前249年为秦所灭 |
![]() | |||
| 东周 | ![]() | |||||
| 两 (15.625克) 甾 (3.91克) |
秦 | 前336年 —前306年 |
珠重一两十二 | 一两为单位名,为24铢 | ![]() | |
| 珠重一两十四 | ![]() | |||||
| 方 孔 |
前306年 —前118年 |
半两 | 半两或作半瞏,指半两之义 | |||
| 半瞏 | ||||||
| 前293年 —前271年 |
两甾 | 襄为秦相魏冉封邑,今河南邓州东南, 两甾或二甾乃12铢,即半两 |
![]() | |||
| 襄二甾 | ||||||
| 前251年 —前235年 |
文信 | 文信,秦相吕不韦封号 | ![]() | |||
| 长安 | 长安,秦始皇弟长安君封号 | ![]() | ||||
| 化 | 齐 | 前279年 —前254年 |
賹六化 | 賹为单位, 化通作货本是齐、燕刀币的通称 |
![]() | |
| 賹四化 | ![]() | |||||
| 賹化 | ||||||
| 燕 | 前226年 —前221年 |
明四 | 明为燕国刀币的名称 | |||
| 明化 | ![]() | |||||
| 一化 |
注释
参考资料
-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中国古代货币23-第2页
- 蔡运章,战国圜钱概论,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 , 2002年。
- 王敬贤,中国钱币的设计,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2年12月第7卷第4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_-_Scott_Semans.jpg.webp)

_-_Scott_Semans.jpg.webp)


_b-_Scott_Semans.jpg.webp)
_-_Scott_Semans.jpg.webp)
_-_Scott_Semans.jpg.webp)